◆导报记者 王伟 济南报道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这意味着,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高耗能行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履约。“山东共有105家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日前,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徐本亮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268家发电企业
已履约4.7亿吨
在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之前,发电行业是首个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履约的行业。
“截至2024年底,我省圆满完成第三个周期(2023年度)履约,纳入配额管理的发电企业268家,履约配额4.7亿吨,企业数量和履约量均为全国第一。”徐本亮说。
据介绍,2024年全省共有17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碳排放配额买入量0.17亿吨,成交额15.72亿元;卖出量0.29亿吨,成交额27.52亿元,交易量约占全国1/4。
从全国层面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配额基准线收紧
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配额分配问题备受关注。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上述3个行业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根据碳排放强度绩效设置调节系数上下限,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3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业内人士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配额基准线(即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在逐步收紧,倒逼企业技术升级。省内传统能源企业履约成本上升,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到碳交易市场呈现出的变化,徐本亮分析说。
在他看来,针对碳交易市场的数据监管体系也将更加完善。“国家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纳管企业需提升数据透明度和准确性。”徐本亮说。
同时,碳市场履约也将更加严格。“重点排放单位未按照规定清缴其碳排放配额的,将处规定时限市场交易平均成交价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徐本亮表示。
实施降碳技术改造,
企业提前布局
事实上,面对碳市场扩围,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被纳入履约,很多企业已在提前布局。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照钢铁“)牵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积极谋划低碳发展新布局、新战略,确立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及降碳实施路径,成为省内最早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的钢企。
“日照钢铁实施降碳技术改造,投入10亿元实施烧结烟气循环、燃煤机组提效等技改工程,每年可减排55万吨二氧化碳;2024年启动20万吨/年碳捕集示范工程,同时联合北大、北科大等科研团队,研发二氧化碳资源利用技术。”日照钢铁党委书记闫秀训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据闫秀训介绍,日照钢铁还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省内首个“碳管理智慧管控平台”,自动采集数据,生成碳足迹报告、欧盟CBAM报告,开展国际互认,降低出口碳关税;还能模拟碳交易场景,实现碳资产智能管理。
“相当于给企业装上了碳管家,赋能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闫秀训如是说。
在碳排放减量替代方面,日照钢铁还实施了产能承接一期、二期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作为省内实施减量替代的首批试点项目,共削减碳排放91万吨,为行业探索出可复制的低碳转型模式。
加快转型升级
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关键一年。”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封立树说。业内普遍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围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2024年建筑钢材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未抽到的企业有16家,其中西王特钢有限公司、山东闽源钢铁有限公司等12家钢铁相关企业已停产。
“这些企业的停产,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也可以看出,钢铁及相关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自山东省再生资源协会的分析认为。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之外的高排放行业,具有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等特点。
“此次将这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以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的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与此同时,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催生新的产业机遇。”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分析认为。
碳交易市场扩围,企业需要做什么
摸清碳排放家底,建立核算体系
开展碳盘查:准确核算企业历史碳排放数据,建立碳排放台账,确保数据可追溯、可验证。
完善监测体系:安装碳排放监测设备,规范数据采集流程,避免因数据不实导致的处罚或配额缺口。
积极参与配额分配,争取合理权益
关注分配方案:跟踪行业配额分配方法(可能采用历史强度法、基准线法等),评估自身排放水平与行业基准的差距。
提前储备配额:若预期排放超标,可通过市场提前购买配额或使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降低履约成本。
参与政策研讨: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反馈行业特点,争取更合理的配额分配规则。
优化生产与低碳转型
技术升级:投资节能技术(如钢铁氢能炼钢、水泥窑协同处置、电解铝绿电替代)、余热利用、碳捕集(CCUS)等,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
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参与绿电交易,探索绿氢、生物质能等替代方案。
产业链协同:与上下游合作开发低碳原料、产品,如低碳水泥、再生铝等,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
活用碳市场工具,降低合规成本
碳资产管理:设立专职团队或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交易策略(如低价买入配额、高价卖出盈余)。
金融工具应用:探索碳配额质押融资、碳保险、碳期货等,盘活碳资产。
CCER项目开发:投资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获取额外减排收益。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这意味着,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高耗能行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履约。“山东共有105家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日前,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徐本亮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268家发电企业
已履约4.7亿吨
在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之前,发电行业是首个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履约的行业。
“截至2024年底,我省圆满完成第三个周期(2023年度)履约,纳入配额管理的发电企业268家,履约配额4.7亿吨,企业数量和履约量均为全国第一。”徐本亮说。
据介绍,2024年全省共有17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碳排放配额买入量0.17亿吨,成交额15.72亿元;卖出量0.29亿吨,成交额27.52亿元,交易量约占全国1/4。
从全国层面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配额基准线收紧
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配额分配问题备受关注。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上述3个行业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根据碳排放强度绩效设置调节系数上下限,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3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业内人士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配额基准线(即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在逐步收紧,倒逼企业技术升级。省内传统能源企业履约成本上升,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到碳交易市场呈现出的变化,徐本亮分析说。
在他看来,针对碳交易市场的数据监管体系也将更加完善。“国家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纳管企业需提升数据透明度和准确性。”徐本亮说。
同时,碳市场履约也将更加严格。“重点排放单位未按照规定清缴其碳排放配额的,将处规定时限市场交易平均成交价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徐本亮表示。
实施降碳技术改造,
企业提前布局
事实上,面对碳市场扩围,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被纳入履约,很多企业已在提前布局。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照钢铁“)牵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积极谋划低碳发展新布局、新战略,确立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及降碳实施路径,成为省内最早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的钢企。
“日照钢铁实施降碳技术改造,投入10亿元实施烧结烟气循环、燃煤机组提效等技改工程,每年可减排55万吨二氧化碳;2024年启动20万吨/年碳捕集示范工程,同时联合北大、北科大等科研团队,研发二氧化碳资源利用技术。”日照钢铁党委书记闫秀训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据闫秀训介绍,日照钢铁还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省内首个“碳管理智慧管控平台”,自动采集数据,生成碳足迹报告、欧盟CBAM报告,开展国际互认,降低出口碳关税;还能模拟碳交易场景,实现碳资产智能管理。
“相当于给企业装上了碳管家,赋能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闫秀训如是说。
在碳排放减量替代方面,日照钢铁还实施了产能承接一期、二期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作为省内实施减量替代的首批试点项目,共削减碳排放91万吨,为行业探索出可复制的低碳转型模式。
加快转型升级
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关键一年。”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封立树说。业内普遍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围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2024年建筑钢材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未抽到的企业有16家,其中西王特钢有限公司、山东闽源钢铁有限公司等12家钢铁相关企业已停产。
“这些企业的停产,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也可以看出,钢铁及相关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自山东省再生资源协会的分析认为。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之外的高排放行业,具有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等特点。
“此次将这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以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的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与此同时,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催生新的产业机遇。”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分析认为。
碳交易市场扩围,企业需要做什么
摸清碳排放家底,建立核算体系
开展碳盘查:准确核算企业历史碳排放数据,建立碳排放台账,确保数据可追溯、可验证。
完善监测体系:安装碳排放监测设备,规范数据采集流程,避免因数据不实导致的处罚或配额缺口。
积极参与配额分配,争取合理权益
关注分配方案:跟踪行业配额分配方法(可能采用历史强度法、基准线法等),评估自身排放水平与行业基准的差距。
提前储备配额:若预期排放超标,可通过市场提前购买配额或使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降低履约成本。
参与政策研讨: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反馈行业特点,争取更合理的配额分配规则。
优化生产与低碳转型
技术升级:投资节能技术(如钢铁氢能炼钢、水泥窑协同处置、电解铝绿电替代)、余热利用、碳捕集(CCUS)等,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
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参与绿电交易,探索绿氢、生物质能等替代方案。
产业链协同:与上下游合作开发低碳原料、产品,如低碳水泥、再生铝等,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
活用碳市场工具,降低合规成本
碳资产管理:设立专职团队或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交易策略(如低价买入配额、高价卖出盈余)。
金融工具应用:探索碳配额质押融资、碳保险、碳期货等,盘活碳资产。
CCER项目开发:投资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获取额外减排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