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青年团成立后,在党的指导下和有利环境中得到了一定时期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组织“三化”问题,团组织尚未健全造成组织软化,缺乏干事人才造成组织弱化,缺乏青年特色造成组织虚化。在共青团豫陕区委指导下,河南团组织通过内部训练强化组织,在“上派下选”模式下补给人才,增加组织活动的青年特色,有效地解决了“三化”问题。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整顿的河南青年团得到快速发展,得以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仍保持生命力。
关键词:河南;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整顿
没有哪个组织一经成立就十分完备,组织的成长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打磨完善,青年团如此,早期的青年团更是如此。河南是全国较早建立共青团的省份之一,目前关于早期河南青年团整顿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河南青年团发展初期的组织困境、整顿始末和成效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地方团史的探讨与研究。
一、河南青年团的“三化”问题
早期河南青年团在党的指导下快速发展,但在河南军阀混战的政治形势下,加之青年团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经验,很快其快速发展中的“软化”“弱化”“虚化”问题逐渐暴露,影响到团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工作成效。
(一)软化——团组织尚未健全
组织的本身就要是个训练的指导师[1]。1923至1925年,河南青年团虽较快组建,但总体上呈现“外实内虚”的特点,组织没有承担起内部训练的责任,而内部训练的缺失造成团员对个人和团体关系的认识存在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了组织的纪律性,使团组织缺乏凝聚力,处于涣散状态。张霁帆在向团中央汇报河南团组织情况时表示,团员人数虽成倍增加,但训练工作还很缺乏,甚至有因受国民党右派影响而退团的,对团员主义和组织认识训练的缺乏可见一斑。
(二)弱化——缺乏干事人才
河南青年团在人数上增长迅速,但能够担起干事能力的人才非常匮乏,几乎到了组织事务不能开展甚至走向崩溃的地步,河南青年团干部几乎全仰仗着中央调派人才来主持工作。张霁帆写信给团中央“请由中兄再派一人来,比较长于理论的……宜派一更得力的人来。否则,我校要塌台”[2]。同时,这一阶段河南青年团内无专人负责,负责人兼任其他职务,等同于无人负责,甚至对团的工作造成更具破坏性的影响。
(三)虚化——缺乏青年特色
河南青年团虽为青年组织,组织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青年数量,但组织并没有对青年群体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组织活动缺乏青年特色。这使得河南青年团难以在青年群体中扎深根基,使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团洛阳特支向中央的工作汇报中,表示由于从前组织中的新剧社、足球队等具有青年特色的组织生活消失,青年工人去工会了,使得青年工人对工会的感情变淡。缺乏青年特色的组织生活难以吸引青年的兴趣,难以使青年向组织主动靠拢,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河南青年团整顿与建设始末
组织的整顿是一个破立交织的动态过程,尽管工作千头万绪、环境纷繁复杂,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河南青年团逐渐摸索到解决“三化”问题的有效策略,推动了组织的发展。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河南“应当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区委,整理各级党部的组织,并定出系统的计划来代替人的指导个人的活动”[3]。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形势变化,10月24日,团豫陕区委成立,加强领导河南共青团和青年运动。
(一)在内部训练中强化团组织
团豫陕区委成立后,加紧团员的内部训练,提高团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其组织观念。开封以举办训练班为主要形式进行内部训练,除学习无产阶级革命之组织和党的知识等理论知识外,还会针对当时的工作情况,学习实践工作方法。1926年3月,吴佩孚重返河南后,对党团组织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恶劣的政治环境要求党团组织成员学会秘密工作,对此团支部会议专门增加了行动方面的内容,包括注意秘密、实际参加工作和行动计划化等。
(二)在“上派下选”模式下补给人才
整顿前,河南团组织干事人才严重缺乏,甚至出现团干部一人兼多职的情况;整顿后,团的工作报告就几乎没有论及人才缺乏,也没有要求中央派遣人才的论调。缺乏干事人才问题的解决是在“上派下选”的模式下进行的,一方面是在团组织的整顿中,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派遣人才,更重要的是,河南团组织在整顿中学会了自主从地方选拔人才,为己所用。
(三)增强组织生活青年特色
河南青年团是青年组织,应关注并维护青年利益,将广大进步青年团结到团的周围,为团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整顿工作中,河南青年团对组织活动进行了改进完善。团组织活动形式更丰富,有新春演讲队、元旦娱乐会、“二七”纪念会演剧等,在丰富的形式中,青年团员在团工作中往往更能发挥作用。团组织活动结构更多元,考虑到青年各群体的多元利益,有针对性地考虑到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学生的不同诉求。团组织活动内容更充实,不仅在微观层面重视青年的切实利益,还在宏观层面将青年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号召青年投身于打倒军阀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中。
三、结语
整顿的成效显著,经过整顿的河南青年团“组织化”特征更加明显,团员数量增加迅速,团组织不断扩大。同时也正是团组织整顿工作的开展,使得河南青年团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得以在吴佩孚重占河南后,党团组织遭受巨大破坏的情况下,较快地恢复。之后,河南团组织继续坚持整顿中的优良工作传统,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团组织,保证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4]。将青年运动与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河南革命运动转向下一阶段,汇入全国大革命的洪流做准备。
团组织的发展壮大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会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整顿是推动团组织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能以适应复杂环境的重要途径。整顿不仅是对团组织现状的简单修正,更是一个深刻反思、积极变革、持续优化的过程,通过整顿,团组织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能保持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1989,第84页
[2]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编《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种本(1923~1926年)》,1983,第37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1989,第502页
[4]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65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2026年度河南大学共青团工作与青年发展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青年运动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HDGQT242614)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河南;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整顿
没有哪个组织一经成立就十分完备,组织的成长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打磨完善,青年团如此,早期的青年团更是如此。河南是全国较早建立共青团的省份之一,目前关于早期河南青年团整顿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河南青年团发展初期的组织困境、整顿始末和成效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地方团史的探讨与研究。
一、河南青年团的“三化”问题
早期河南青年团在党的指导下快速发展,但在河南军阀混战的政治形势下,加之青年团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经验,很快其快速发展中的“软化”“弱化”“虚化”问题逐渐暴露,影响到团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工作成效。
(一)软化——团组织尚未健全
组织的本身就要是个训练的指导师[1]。1923至1925年,河南青年团虽较快组建,但总体上呈现“外实内虚”的特点,组织没有承担起内部训练的责任,而内部训练的缺失造成团员对个人和团体关系的认识存在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了组织的纪律性,使团组织缺乏凝聚力,处于涣散状态。张霁帆在向团中央汇报河南团组织情况时表示,团员人数虽成倍增加,但训练工作还很缺乏,甚至有因受国民党右派影响而退团的,对团员主义和组织认识训练的缺乏可见一斑。
(二)弱化——缺乏干事人才
河南青年团在人数上增长迅速,但能够担起干事能力的人才非常匮乏,几乎到了组织事务不能开展甚至走向崩溃的地步,河南青年团干部几乎全仰仗着中央调派人才来主持工作。张霁帆写信给团中央“请由中兄再派一人来,比较长于理论的……宜派一更得力的人来。否则,我校要塌台”[2]。同时,这一阶段河南青年团内无专人负责,负责人兼任其他职务,等同于无人负责,甚至对团的工作造成更具破坏性的影响。
(三)虚化——缺乏青年特色
河南青年团虽为青年组织,组织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青年数量,但组织并没有对青年群体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组织活动缺乏青年特色。这使得河南青年团难以在青年群体中扎深根基,使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团洛阳特支向中央的工作汇报中,表示由于从前组织中的新剧社、足球队等具有青年特色的组织生活消失,青年工人去工会了,使得青年工人对工会的感情变淡。缺乏青年特色的组织生活难以吸引青年的兴趣,难以使青年向组织主动靠拢,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河南青年团整顿与建设始末
组织的整顿是一个破立交织的动态过程,尽管工作千头万绪、环境纷繁复杂,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河南青年团逐渐摸索到解决“三化”问题的有效策略,推动了组织的发展。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河南“应当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区委,整理各级党部的组织,并定出系统的计划来代替人的指导个人的活动”[3]。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形势变化,10月24日,团豫陕区委成立,加强领导河南共青团和青年运动。
(一)在内部训练中强化团组织
团豫陕区委成立后,加紧团员的内部训练,提高团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其组织观念。开封以举办训练班为主要形式进行内部训练,除学习无产阶级革命之组织和党的知识等理论知识外,还会针对当时的工作情况,学习实践工作方法。1926年3月,吴佩孚重返河南后,对党团组织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恶劣的政治环境要求党团组织成员学会秘密工作,对此团支部会议专门增加了行动方面的内容,包括注意秘密、实际参加工作和行动计划化等。
(二)在“上派下选”模式下补给人才
整顿前,河南团组织干事人才严重缺乏,甚至出现团干部一人兼多职的情况;整顿后,团的工作报告就几乎没有论及人才缺乏,也没有要求中央派遣人才的论调。缺乏干事人才问题的解决是在“上派下选”的模式下进行的,一方面是在团组织的整顿中,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派遣人才,更重要的是,河南团组织在整顿中学会了自主从地方选拔人才,为己所用。
(三)增强组织生活青年特色
河南青年团是青年组织,应关注并维护青年利益,将广大进步青年团结到团的周围,为团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整顿工作中,河南青年团对组织活动进行了改进完善。团组织活动形式更丰富,有新春演讲队、元旦娱乐会、“二七”纪念会演剧等,在丰富的形式中,青年团员在团工作中往往更能发挥作用。团组织活动结构更多元,考虑到青年各群体的多元利益,有针对性地考虑到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学生的不同诉求。团组织活动内容更充实,不仅在微观层面重视青年的切实利益,还在宏观层面将青年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号召青年投身于打倒军阀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中。
三、结语
整顿的成效显著,经过整顿的河南青年团“组织化”特征更加明显,团员数量增加迅速,团组织不断扩大。同时也正是团组织整顿工作的开展,使得河南青年团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得以在吴佩孚重占河南后,党团组织遭受巨大破坏的情况下,较快地恢复。之后,河南团组织继续坚持整顿中的优良工作传统,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团组织,保证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4]。将青年运动与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河南革命运动转向下一阶段,汇入全国大革命的洪流做准备。
团组织的发展壮大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会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整顿是推动团组织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能以适应复杂环境的重要途径。整顿不仅是对团组织现状的简单修正,更是一个深刻反思、积极变革、持续优化的过程,通过整顿,团组织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能保持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1989,第84页
[2]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编《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种本(1923~1926年)》,1983,第37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1989,第502页
[4]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65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2026年度河南大学共青团工作与青年发展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青年运动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HDGQT2426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