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陆爱
电视摄像课程是传媒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当前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电视摄像技术对于文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文化指特定地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总和,包括方言、民俗、建筑、节庆、技艺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传承性和群众认同性。地方文化是大文化之根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方文化作为“活态基因库”,承载着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地方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国家文明和民族精神。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电视摄像》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既是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是教育改革的需求。本文以电视摄像课程为载体,探讨地方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路径,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电视摄像》课程结合地方文化教学的价值内涵
(一)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其所在高校的地方文化了解会有一定差距。通过《电视摄像》课程的教学实践,如实地调研、采访、拍摄、制作,同学们会提升对该地方文化的了解,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以图片、纪录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例如,永州的舜文化、柳文化的历史建筑、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资源为电视摄像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例如,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磁州窑文化通过戏剧表演课程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类似模式可迁移至电视摄像课程,通过镜头语言实现文化的动态记录与传播。
(二)课程思政的深化
地方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节孝文化等与电视摄像技术结合,可构建隐性思政教育场景,使同学们在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接受并深植心里。如同学们在调研、拍摄永州零陵节孝亭的时候,会深刻感受该感人事例,通过李达故居,李达的革命精神,提升家国情怀。电视摄像课程可借鉴此模式,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影像叙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我们直接的要求更有效果。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同学们有学习兴趣,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将死板的“输入式”,变成有故事、有思想、有参与实践的“探求式”。
(四)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体现
学生中心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电视摄像》课程教学结合地方文化,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了解地方文化,进而学习和理解摄像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技能,同时,还是OBE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实践。
(五)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是“专业理论+文化+技术”多维度训练,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培养兼具文化敏感性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一)深度调研、充分了解
地方文化资源一般地处所在高校附近,方便同学们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包括网上资源查询,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论证等具体工作,通过这些调研工作,可以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了解到该文化的背景、现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等,为后期的实践创作明确了主题和思路。前期的调研工作是后期创作的基础,唯有深入了解,后期才能出成果,出好成果。《电视摄像》课程的前期调研,可以保障后期的影视作品有鲜明的主题,能促使同学们围绕主题来进行拍摄、采访,保障每一个画面有灵魂和思想。例如,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的《电视摄像》课程,可以带领同学们去柳子街进行实地考察柳子庙、柳子街、愚溪桥、节孝亭等文化古迹。
(二)头脑风暴,影像创意
头脑风暴是一种开发团队智慧的技术,通过头脑风暴,可以有效地开启摄像创作团队的创新思维,它可以让团队成员敞开思想,相互提出各种设想,在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在充分调研之后,可以组织大家开展这一活动,讨论确定影视创作的对象、主题以及创作计划。同学们如果选定节孝亭这一古迹,可以通过这一古迹背景,挖掘其珍藏的人间大爱,以母子对人们的关爱与体惜,烘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主题。
(三)虚拟仿真与AR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与AR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影视领域的重要工具,通过它可以模拟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达到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无缝融合的效果,使用户具有更高的沉浸感和互动性。《电视摄像》课程在创作影像作品时,可以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古建筑原貌、传统节庆以及一些情景再现,辅助学生完成高难度镜头设计工作。《电视摄像》课程可以通过虚拟仿真与AR技术展现子孝母慈的场景,呈现抗日战争的壮烈场面。
(四)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活动
“走出课堂”到“田野实景”的沉浸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更多的实践感悟,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知识的缺陷和技术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加强与弥补。永州是一本书,每年有许多文化活动,如祭柳节、阳明山文化艺术节、道州龙舟、祭舜大典等,在《电视摄像》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同学们参与这些活动的策划与拍摄工作。
(五)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联动
高校的教育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赢,一是实现同学们知识理论向应用的迁移,实现知识能力转向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形象。《电视摄像》课程是一门技术+艺术的应用型课程,可以直接对接企业,进入企业,与企业共同进行教育教学,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为永州新闻网、融媒体中心、红网永州站拍摄永州地方文化的影视素材,创作永州地方文化的纪录片、形象片,为永州旅游景点制作景点形象宣传片等,将学生作品纳入地方文化传播体系,助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总之,地方文化融入《电视摄像》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文化认知—技术实践—创新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服务地方,学习是为了应用的教学目标,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新文科’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HNJG-2020-0897)】
电视摄像课程是传媒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当前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电视摄像技术对于文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文化指特定地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总和,包括方言、民俗、建筑、节庆、技艺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传承性和群众认同性。地方文化是大文化之根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方文化作为“活态基因库”,承载着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地方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国家文明和民族精神。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电视摄像》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既是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是教育改革的需求。本文以电视摄像课程为载体,探讨地方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路径,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电视摄像》课程结合地方文化教学的价值内涵
(一)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其所在高校的地方文化了解会有一定差距。通过《电视摄像》课程的教学实践,如实地调研、采访、拍摄、制作,同学们会提升对该地方文化的了解,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以图片、纪录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例如,永州的舜文化、柳文化的历史建筑、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资源为电视摄像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例如,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磁州窑文化通过戏剧表演课程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类似模式可迁移至电视摄像课程,通过镜头语言实现文化的动态记录与传播。
(二)课程思政的深化
地方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节孝文化等与电视摄像技术结合,可构建隐性思政教育场景,使同学们在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接受并深植心里。如同学们在调研、拍摄永州零陵节孝亭的时候,会深刻感受该感人事例,通过李达故居,李达的革命精神,提升家国情怀。电视摄像课程可借鉴此模式,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影像叙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我们直接的要求更有效果。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同学们有学习兴趣,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将死板的“输入式”,变成有故事、有思想、有参与实践的“探求式”。
(四)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体现
学生中心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电视摄像》课程教学结合地方文化,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了解地方文化,进而学习和理解摄像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技能,同时,还是OBE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实践。
(五)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是“专业理论+文化+技术”多维度训练,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培养兼具文化敏感性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一)深度调研、充分了解
地方文化资源一般地处所在高校附近,方便同学们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包括网上资源查询,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论证等具体工作,通过这些调研工作,可以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了解到该文化的背景、现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等,为后期的实践创作明确了主题和思路。前期的调研工作是后期创作的基础,唯有深入了解,后期才能出成果,出好成果。《电视摄像》课程的前期调研,可以保障后期的影视作品有鲜明的主题,能促使同学们围绕主题来进行拍摄、采访,保障每一个画面有灵魂和思想。例如,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的《电视摄像》课程,可以带领同学们去柳子街进行实地考察柳子庙、柳子街、愚溪桥、节孝亭等文化古迹。
(二)头脑风暴,影像创意
头脑风暴是一种开发团队智慧的技术,通过头脑风暴,可以有效地开启摄像创作团队的创新思维,它可以让团队成员敞开思想,相互提出各种设想,在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在充分调研之后,可以组织大家开展这一活动,讨论确定影视创作的对象、主题以及创作计划。同学们如果选定节孝亭这一古迹,可以通过这一古迹背景,挖掘其珍藏的人间大爱,以母子对人们的关爱与体惜,烘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主题。
(三)虚拟仿真与AR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与AR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影视领域的重要工具,通过它可以模拟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达到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无缝融合的效果,使用户具有更高的沉浸感和互动性。《电视摄像》课程在创作影像作品时,可以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古建筑原貌、传统节庆以及一些情景再现,辅助学生完成高难度镜头设计工作。《电视摄像》课程可以通过虚拟仿真与AR技术展现子孝母慈的场景,呈现抗日战争的壮烈场面。
(四)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活动
“走出课堂”到“田野实景”的沉浸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更多的实践感悟,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知识的缺陷和技术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加强与弥补。永州是一本书,每年有许多文化活动,如祭柳节、阳明山文化艺术节、道州龙舟、祭舜大典等,在《电视摄像》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同学们参与这些活动的策划与拍摄工作。
(五)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联动
高校的教育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赢,一是实现同学们知识理论向应用的迁移,实现知识能力转向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形象。《电视摄像》课程是一门技术+艺术的应用型课程,可以直接对接企业,进入企业,与企业共同进行教育教学,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为永州新闻网、融媒体中心、红网永州站拍摄永州地方文化的影视素材,创作永州地方文化的纪录片、形象片,为永州旅游景点制作景点形象宣传片等,将学生作品纳入地方文化传播体系,助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总之,地方文化融入《电视摄像》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文化认知—技术实践—创新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服务地方,学习是为了应用的教学目标,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新文科’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HNJG-2020-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