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从“最后一公里”到“服务零距离”: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跃升

白义俊李佩奕

2025-03-1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当下,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跃升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传统的“最后一公里”服务模式强调物理空间的覆盖,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群众需求的个性化发展,简单的物理覆盖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上海浦东新区通过引入“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和党建服务有机整合,实现了服务效率的显著提升,群众办事时间平均缩短了40%[1]。这一实践表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跃升必须从“最后一公里”向“服务零距离”迈进。
  一、“服务零距离”的实践探索
  各地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成功实现了从“最后一公里”到“服务零距离”的功能跃升,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北京市朝阳区党群服务中心率先搭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整合了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资源,通过“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移动应用程序,实现了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服务效率提升了35%,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2]。上海市浦东新区党群服务中心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上门服务”和“预约服务”,服务覆盖率达到95%,群众反馈问题解决率提升至90%[1]。广东省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高效的反馈机制,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党员接单”的模式,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问题解决时间平均缩短了50%,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6%以上[3]等等。这些实践不仅展示了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跃升的显著成效,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有益于推动党群服务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功能跃升的长效机制构建
  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强化监督评估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目标。
  制度建设是功能跃升的根本保障。应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明确服务内容、流程和质量要求,确保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扬州市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制定《党群服务工作手册》,详细规定了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和服务标准,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通过完善奖励机制激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服务联动,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人才队伍培养是功能跃升的关键支撑。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圳罗湖党群服务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展“党群服务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出党建和服务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应注重引进、培养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服务活力,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监督评估是功能跃升的重要保障。应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估体系,通过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服务质量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同时,搭建群众监督机制,以设立意见箱、开通监督热线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推动服务改进。
  信息化建设是功能跃升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和数据共享。杭州开发了“西湖先锋App”,群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办理业务,极大提升了服务便捷性。同时,应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精准分析群众需求,优化服务供给。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群众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三、迈向党群服务新高度
  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跃升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可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数据的共享与安全,或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服务的实时互动。注重服务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完善制度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监督评估等。比如通过建立“网格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服务的全覆盖和精细化[3]。注重服务的普惠性,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以推出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个性化举措。
  党群服务中心从“最后一公里”到“服务零距离”的功能跃升,使得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更深化了党群关系,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和服务水平迈向更高层次,为社会发展凝聚更强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金明.协同育人视域下儿童课后服务的图书馆参与机制——以浦东“问道教育”项目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3(06):25-28+34.
  [2]江婷.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苏商论,2023(10):41-44.
  [3]刘源鑫,崔智恒.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及策略分析[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3):21-23.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