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近年来,随着全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云南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受制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历史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省内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显现。云南作为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统筹产业布局与生态红线,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是新时代赋予云南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深入探讨云南工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产业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旨在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如何解决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障碍、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如何实现工业化发展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以期能够为云南找准工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结合点提供支撑。
一、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投资不足
当前,云南工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与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的问题,多数工业园区仍以传统资源加工、初级产品制造为主,这类产业对资金需求大但回报周期长,导致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尽管全省已建成多个重点园区,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园区数量有限,且许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选择的是短期内见效快的项目,园区之间产业定位重复,同质化竞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整体竞争力[1]。而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也对云南工业投资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云南传统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占比较高,这些行业的绿色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当前投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导致企业升级改造进展缓慢。
(二)要素匹配不足
云南工业园区的要素支撑能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为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的配置效率不高。土地资源方面,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利用”的现象,一些园区早期盲目扩张,引进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则因市场变化或经营不善停产,造成土地长期闲置。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还制约了新产业项目的落地空间。在技术要素上,多数园区企业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主,研发投入普遍偏低,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依赖外部引进,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人才方面,工业领域急需的工程技术、管理运营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多个园区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2]。在资本要素上,传统融资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时面临资金瓶颈。尽管政府设立了产业引导基金,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且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深度。
二、云南工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治理
(一)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协作机制
政府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市场创造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在产业规划层面,结合云南资源禀赋与生态约束制定差异化的区域产业目录,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类型,避免各地因盲目招商导致重复建设。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中,应推动土地、能源等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需与生态成本,倒逼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云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促进产融结合,让市场在风险评估与资金分配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政府性融资担保将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贷款,担保费设置为每年不超过0.3%;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及以下的贷款,担保费每年不超过0.5%。省级财政对两类担保业务分别按照每年1%和1.5%的标准补足担保费差额,对贷款利息的50%给予一年期补贴,补贴利率最高不超过5%,单户企业每年最高可获100万元补助;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贷款,按贷款利息的70%给予一年期补贴,补贴利率不超过5%,单户企业年度补贴上限提高至120万元。(数据来源:云南省出台财政金融协同九条措施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二)完善跨区域产业园区利益共享政策
云南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差异显著,缺乏协调机制易引发园区间恶性竞争或合作动力不足。对于跨州市共建的产业园区,可制定税收分成机制,依据各方在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贡献比例分配税收收入,以避免“谁招商谁受益”的传统模式导致资源争夺。对于生态敏感地区联合发展的项目,受益地区应对生态保护承担地区给予横向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分红将园区经济效益转化为生态保护激励,从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在省级层面建立统一的园区协同管理平台,整合各园区土地存量、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信息,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调剂使用;并鼓励园区联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跨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共建共享降低单个园区的投入压力。
(三)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开发
在滇西北高山峡谷区域,生态种植与民族医药开发具备天然优势,但传统生产模式下群众难以分享深加工与品牌溢价收益,要破解这一困局,政府应推动建立区域性产业协会,吸纳村寨代表、非遗传承人、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与利益分配规则,明确群众在资源采集、传统技艺应用等环节的贡献度,从而将其转化为股权或分红权益[3]。同时,规划建设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10条最美乡愁旅游带,推出山谷花海、茶咖果蔬等10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100个以上,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00个以上(数据来源: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_云南人大网)。对于民族手工艺产业,需搭建研发中心平台,让绣娘、银匠等手工艺者直接参与产品创新,使其技艺经验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在古村落开发中,由村民集体决策旅游收益的使用方向,将其中一部分用于传统民居修缮、手工艺传习,形成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针对云南山区信息闭塞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搭建本土化电商平台,培训群众利用直播、短视频等载体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接对接消费市场。针对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区域,设计轻量化操作界面,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并同步开展模块化培训体系传授短视频创作、直播叙事等技能,引导群众将山歌、节庆等文化符号转化为产品叙事的独特元素,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打通市场渠道方面,需整合供应链资源建立标准化品控流程,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溯源可视化,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搭建云端协作网络,联动物流企业优化“最后一公里”配送方案,利用智能算法匹配区域仓储节点,缓解交通制约带来的流通损耗。
三、云南产业优化布局路径
(一)结合资源特点优化重点产业区域分布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化布局需依托区域内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与多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积淀,其中,昆明、曲靖、玉溪等滇中城市群具备较强的科研基础与产业配套能力,因此,应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资源,将三七、天麻等道地药材的种植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从而推动传统民族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对于滇南、滇西南的西双版纳、临沧等热带雨林区域,可着重进行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建立生态种植基地与原料初加工中心,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供给。对于云南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其布局优化需紧扣滇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4]。昆明、曲靖、玉溪等地的工业园区已具备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能力,下一步应聚焦“专精特新”方向,引导企业向精密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延伸;楚雄、红河等地的产业承接能力较强,可通过定制化政策吸引整机装配、系统集成类项目落地。
(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与跨区域合作
云南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布局优化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与跨区域合作。昆明、曲靖、玉溪等滇中核心区集聚了省内主要高校与科研机构,应聚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传感器研发等前沿领域,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从而加速关键技术的突破;楚雄、红河、文山等地的产业园区则能够承接成果转化与中试环节,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产业;德宏、保山等沿边地区则需发挥区位优势,探索跨境数据流动与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试点模式,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发起区域性数字标准协商机制,推动技术认证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衔接,增强产业链话语权[5]。云南省可统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数据库,动态更新各州市的产能分布、技术储备与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精准匹配上下游合作伙伴。针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难题,组织省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多方资源解决光刻胶、高纯度硅材料等瓶颈,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应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滇中城市群依托科研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在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创新策源地,驱动全省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移动;边疆及生态功能区通过特色资源开发与绿色技术应用,将民族文化、清洁能源等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未来,云南工业化需在现有基础上深化区域协同机制和产业生态,使工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齐美虎,吴海燕,荀娅婷.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2024(03):21-23.
[2]程铖,刘俊伯.云南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逻辑与路径[J].开放导报,2023(06):104-109.
[3]谭晶.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3(22):124-127.
[4]汪泰,姚艳清,陈明波,等.云南某锡尾矿综合回收萤石及工业化生产[J].非金属矿,2022,45(06):67-69.
[5]李帆,伊静静.新时代下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必要性探索[J].北方经贸,2020(05):129-131.
(作者董佳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一、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投资不足
当前,云南工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与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的问题,多数工业园区仍以传统资源加工、初级产品制造为主,这类产业对资金需求大但回报周期长,导致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尽管全省已建成多个重点园区,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园区数量有限,且许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选择的是短期内见效快的项目,园区之间产业定位重复,同质化竞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整体竞争力[1]。而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也对云南工业投资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云南传统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占比较高,这些行业的绿色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当前投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导致企业升级改造进展缓慢。
(二)要素匹配不足
云南工业园区的要素支撑能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为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的配置效率不高。土地资源方面,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利用”的现象,一些园区早期盲目扩张,引进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则因市场变化或经营不善停产,造成土地长期闲置。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还制约了新产业项目的落地空间。在技术要素上,多数园区企业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主,研发投入普遍偏低,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依赖外部引进,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人才方面,工业领域急需的工程技术、管理运营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多个园区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2]。在资本要素上,传统融资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时面临资金瓶颈。尽管政府设立了产业引导基金,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且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深度。
二、云南工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治理
(一)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协作机制
政府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市场创造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在产业规划层面,结合云南资源禀赋与生态约束制定差异化的区域产业目录,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类型,避免各地因盲目招商导致重复建设。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中,应推动土地、能源等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需与生态成本,倒逼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云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促进产融结合,让市场在风险评估与资金分配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政府性融资担保将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贷款,担保费设置为每年不超过0.3%;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及以下的贷款,担保费每年不超过0.5%。省级财政对两类担保业务分别按照每年1%和1.5%的标准补足担保费差额,对贷款利息的50%给予一年期补贴,补贴利率最高不超过5%,单户企业每年最高可获100万元补助;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贷款,按贷款利息的70%给予一年期补贴,补贴利率不超过5%,单户企业年度补贴上限提高至120万元。(数据来源:云南省出台财政金融协同九条措施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二)完善跨区域产业园区利益共享政策
云南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差异显著,缺乏协调机制易引发园区间恶性竞争或合作动力不足。对于跨州市共建的产业园区,可制定税收分成机制,依据各方在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贡献比例分配税收收入,以避免“谁招商谁受益”的传统模式导致资源争夺。对于生态敏感地区联合发展的项目,受益地区应对生态保护承担地区给予横向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分红将园区经济效益转化为生态保护激励,从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在省级层面建立统一的园区协同管理平台,整合各园区土地存量、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信息,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调剂使用;并鼓励园区联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跨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共建共享降低单个园区的投入压力。
(三)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开发
在滇西北高山峡谷区域,生态种植与民族医药开发具备天然优势,但传统生产模式下群众难以分享深加工与品牌溢价收益,要破解这一困局,政府应推动建立区域性产业协会,吸纳村寨代表、非遗传承人、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与利益分配规则,明确群众在资源采集、传统技艺应用等环节的贡献度,从而将其转化为股权或分红权益[3]。同时,规划建设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10条最美乡愁旅游带,推出山谷花海、茶咖果蔬等10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100个以上,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00个以上(数据来源: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_云南人大网)。对于民族手工艺产业,需搭建研发中心平台,让绣娘、银匠等手工艺者直接参与产品创新,使其技艺经验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在古村落开发中,由村民集体决策旅游收益的使用方向,将其中一部分用于传统民居修缮、手工艺传习,形成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针对云南山区信息闭塞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搭建本土化电商平台,培训群众利用直播、短视频等载体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接对接消费市场。针对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区域,设计轻量化操作界面,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并同步开展模块化培训体系传授短视频创作、直播叙事等技能,引导群众将山歌、节庆等文化符号转化为产品叙事的独特元素,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打通市场渠道方面,需整合供应链资源建立标准化品控流程,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溯源可视化,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搭建云端协作网络,联动物流企业优化“最后一公里”配送方案,利用智能算法匹配区域仓储节点,缓解交通制约带来的流通损耗。
三、云南产业优化布局路径
(一)结合资源特点优化重点产业区域分布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化布局需依托区域内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与多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积淀,其中,昆明、曲靖、玉溪等滇中城市群具备较强的科研基础与产业配套能力,因此,应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资源,将三七、天麻等道地药材的种植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从而推动传统民族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对于滇南、滇西南的西双版纳、临沧等热带雨林区域,可着重进行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建立生态种植基地与原料初加工中心,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供给。对于云南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其布局优化需紧扣滇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4]。昆明、曲靖、玉溪等地的工业园区已具备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能力,下一步应聚焦“专精特新”方向,引导企业向精密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延伸;楚雄、红河等地的产业承接能力较强,可通过定制化政策吸引整机装配、系统集成类项目落地。
(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与跨区域合作
云南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布局优化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与跨区域合作。昆明、曲靖、玉溪等滇中核心区集聚了省内主要高校与科研机构,应聚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传感器研发等前沿领域,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从而加速关键技术的突破;楚雄、红河、文山等地的产业园区则能够承接成果转化与中试环节,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产业;德宏、保山等沿边地区则需发挥区位优势,探索跨境数据流动与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试点模式,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发起区域性数字标准协商机制,推动技术认证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衔接,增强产业链话语权[5]。云南省可统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数据库,动态更新各州市的产能分布、技术储备与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精准匹配上下游合作伙伴。针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难题,组织省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多方资源解决光刻胶、高纯度硅材料等瓶颈,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应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滇中城市群依托科研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在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创新策源地,驱动全省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移动;边疆及生态功能区通过特色资源开发与绿色技术应用,将民族文化、清洁能源等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未来,云南工业化需在现有基础上深化区域协同机制和产业生态,使工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齐美虎,吴海燕,荀娅婷.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2024(03):21-23.
[2]程铖,刘俊伯.云南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逻辑与路径[J].开放导报,2023(06):104-109.
[3]谭晶.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3(22):124-127.
[4]汪泰,姚艳清,陈明波,等.云南某锡尾矿综合回收萤石及工业化生产[J].非金属矿,2022,45(06):67-69.
[5]李帆,伊静静.新时代下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必要性探索[J].北方经贸,2020(05):129-131.
(作者董佳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