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英语专业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张娅佘桂隆

2025-03-0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这些路径,能够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际传播,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英语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英语这一对外沟通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沟通。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了对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吸收,而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件非常必要而又迫切的事情。
  一、英语专业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思想智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是我们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如果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会造成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度下降,进而产生文化自卑感。在英语专业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底蕴与特殊价值,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森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动力。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要想把中国的形象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足够的信心,这样,我们才能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时,保持冷静,不盲从,以平等和开放的态度同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
  二、英语专业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设置优化
  1.开设专门课程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程覆盖了中国各方面的传统文化。透过英文解读,了解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核心思想和英文表述方式,了解“仁”“道”“兼爱”的英文解读,体悟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学艺术:介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英文,并介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如英文欣赏李白诗词,英文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传统的节日风俗,用英文语言对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庆祝方式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讲解,让他们能将中国节日的独特魅力传播海外;英文版的“卧薪尝胆”“牛郎织女”,让学生领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教学方式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有关的英语词汇、表达方式等进行系统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以“怎样用英语把中国传统婚俗介绍给老外”为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就自己的看法与表现方法进行交流,以增进学生的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英语为“外国游客”讲解中国文化名胜,参加文化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水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水平;通过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章或段落,通过英译练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运用英语语言。
  2.融入专业课程
  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教学内容的讲授阶段体现出来。在教学中,可引进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其与西方的多元文化思想作一比较。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中英双语材料,理解两种文化观念的含义;其次,通过课堂研讨,引导学生用英语将自己对两种文化观念的认识与见解进行阐述,探讨“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在词汇教学方面,以“风水(FengShui)”“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词汇为例,通过对英文词语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在作文方面,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让学生以英语及文化为基础,写一篇论说性文章,训练学生英语写作技巧,并以此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思辨式写作。
  在“翻译”课中,将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中,教师可以选择《论语》中的几句名言,例如:“学而用之,不也是一种美德吗?”通过对几个译本的比较,探讨英汉两种翻译的异同。以“benevolence”“humanity”“goodness”为例,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的文化特征,如:“benevolence”“humanity”“goodness”,这两种译文对“仁”这一含义的表达更为精确。并提出了音译、意译、注解等几种词语的翻译方法。以“旗袍(qipao)”一词为例,为便于外籍人士了解,可在必要时增加注解,如“a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for women with a high-collar and slit skirt”;如“意境”“阴阳”等蕴含深厚文化意蕴的词语,则应采取“意译法”与“注释法”等方法,以便于国外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其进行跨文化翻译。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情境教学法
  例如,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表达来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含义,并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来进行。例如,在介绍春节的时候,把教室布置得有一种过年的气氛,贴上春联、福字、中国结、大红灯笼等传统的装饰品。教师可以穿上中国传统的服饰,给学生讲解过年的各种风俗,例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同时,还会出示有关的照片和录像,让学生有一种过年的感觉。让学生在饭桌上用英语交流新年的感受,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和对新年的期许,让学生一起来参加“年夜饭”。还有的学生则是以外国人的身份,问“家庭成员”有关春节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节日的由来、传统风俗的含义等等。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必须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既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又可以增强英语的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介绍西方传统节日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进行。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圣诞情景,布置圣诞树,悬挂圣诞长袜,播放圣诞音乐。利用“圣诞派对”的形式,给“小朋友”们讲英语的故事,比如布置圣诞树,赠送礼物,唱颂歌;而另外一群学生则会扮演小朋友,用英语来表达他们对圣诞节的期望与热爱,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所得到的圣诞礼物,同时也分享他们对这个假期的感想。在这种情景教学中,学生可以比较中西传统节日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并增强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2.项目式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文化外宣”项目,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确定项目主题和目标,例如,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份英文小册子,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建立一个英文的中国文化网页。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他们可以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在网上搜寻有影响力的英文材料,访问当地的文化专家和外国人,从而获得大量资料。如搜集有关中国传统美术的材料,让学生了解京剧、剪纸、陶艺等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并将其制成英文材料。
  然后,学生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计划并设计出一本小册子或网页的内容。在宣传手册的制作过程中,要精心选择图片,写出生动的英文说明,并对版面进行适当编排,以达到美观和易读的目的。在建立网站的同时,要利用网络设计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网站的基本构架,上传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保证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此同时,学生也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活动,与海外文化交流组织或个人建立联系,共享推广结果。
  (三)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途径。中国大学MOOC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是一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课程,它以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为基础,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互动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述与内涵进行全面的了解。学校网络平台开设的《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课程,除讲授中国文化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透过真实的个案剖析及情景模拟,使学员学习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跨文化沟通之中,以增进沟通之成效。另外,部分网络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料。比如“英语巴士”,里面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有中国的文章、音频、录像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材料来完成自学。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教学意义重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如开设专门课程与融入专业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与综合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途径,拓宽学生视野。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还提升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际传播,为培育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方案,推动英语专业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袁少群.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路径的研究[J].英语广场,2024(30):132-136.
  郭晓露.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英语,2024(12):69-71.
  杨永凤.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5):193-195.
  【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本文系重庆移通学院2024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基础英语》的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JG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