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全国并给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原有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纷纷寻找合适的改革和转型途径。网络教育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技能学习的重要工具,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网络式授课培训越来越普遍,职场人士换工作、求职充电心情急切,投入各种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可能因为这些培训面临法律风险而不自知。对这类法律风险予以揭示并从长远考虑对监管部门提出防范建议,尤其必要。
一、在线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一)受众广泛、覆盖面宽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不同于以往的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其突破了线下培训的时间、空间、人力资源限制,加上智能手机的高覆盖率,使得各类培训触手可及。培训内容以网络资源形式分布于各类网络平台,相较于固定教学地点、内容、师资的线下培训,学习内容、形式与师资力量的选择自由度大大增加,受众范围、覆盖面积随之得到了极大拓展,对学习者而言,职业技能培训的易获得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程度。
(二)培训内容新潮、紧跟技术前沿,学员乐意付费购买
如今的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并不局限于传统职业培训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是紧跟当前社会经济技术热潮,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上可受益性吸引培训学习者。这些培训内容,对各年龄段人群而言都是新潮的,其背后的技术也多是移动互联网新发展的成果,学习者出于掌握技能的现实需求和增加收入的急迫心情,乐意付费购买相关课程内容。
(三)投诉多、纠纷杂、法律风险高
虽然在线职业培训的消费热度很高,但行业发展中也存有法律风险。一方面,是消费者受骗风险居高不下。根据中消协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培训服务的投诉在具体服务投诉中占比靠前。多省市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信息中也多次提及非学科类技能培训、职业资质等特殊培训仍属于投诉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在线技能培训课程的合同纠纷在各地都时有发生,加上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明显,既引发目标消费者对培训内容质量的担心,也导致培训课程创作者对自身权益维护的紧张。
二、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法律风险及分析
(一)客观现实:技术更新产生全社会新技能学习需求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优化、人口结构老龄化,使得低技能劳动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边缘化,低技能劳动力面临高失业风险的现实状况,更让职场人士意识到,技术的不断创新意味着某些职业技能可能会迅速过时,职业转型会进一步加速,这些都加剧了公众对学习新技能的客观需求。许多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以新技术吸引眼球,以技术更新的热点来强调知识更新的必要性,更助推了公众不断追求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防止被淘汰的认知。
(二)现实的焦虑:公众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不理性
经济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通过搞副业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或多学一门技能傍身、抵御风险。失业的中年人、退休仍然希望有更多经济收入的部分老人、全职的家庭主妇,在网络热点的误导下希望通过短期快速培训找到迅速赚钱的门路。这些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职业和收入焦虑,使得社会公众对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持有非理性的热情,对培训效果存在过高预期,容易丧失客观判断。而培训合同条款对培训效果之类的约定欠缺明确标准,则为一些纠纷的产生潜藏了风险。
(三)法律风险存在于各环节,需提高防范意识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数字经济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提升教育质量的行业,因覆盖面广、涉及人群众多,识别和防范其中各环节的法律风险尤为重要。除了培训合同执行中的具体风险,还主要有两类风险:
1.诈骗风险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为网络主播、在线客服等低技能劳动力提供更加广泛的电子平台的就业机会,也给普通民众一种数字化赚钱容易的错觉。一些机构和平台通过在知名网络平台投放广告或内容,大肆宣传赚钱经验引起焦虑,过分夸大行业赚钱容易程度而忽视行业入门难度,给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速成课程实施欺诈有了可乘之机。而网络诈骗日益产业化、智能化与精准化,很多网络技能课程主推“0基础”“低成本”“短战线”“高回报”的特点,精准击中受众需求,精心设计诈骗陷阱,让人难以防范。
2.知识产权风险
为了迎合公众对培训的过高预期,一些开展在线职业技能培训的从业人员可能采用诸如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方式制作培训内容,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可能由于牵扯法律纠纷导致课程不能正常销售、培训合同无法履行。社会上少数看到商机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盘、二手平台出售培训课程内容则进一步加剧该领域的知识产权争议发生频率。
三、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建议
为了加强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监管以减少相关法律风险,保证公众能够获得持续且稳定的高质量培训服务,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相关制度:
(一)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培育行业组织
制定明确的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自律准则,要求所有参与机构遵循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诚信原则。引导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回归职业培训本质,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内部组织的形成,以便自我管理和监督。尤其对发生利用培训实施欺诈的机构、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实施的培训行为加强惩戒,以形成行业的诚信发展风气。
(二)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平台,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极为依赖用户的评价,但不能纯粹依赖网络评价而判断其服务质量。监管部门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第三方服务平台,帮助用户和培训机构之间建立信任。通过收集和分析培训机构的各种数据,建立一个服务评价体系,定期向公众发布评价报告。而对其中涉诉情况的统计,更要开发出对有诈骗风险、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提示。
(三)加强从业监管和消费者教育
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等。同时,应建立健全网络诚信法律框架,对失信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支持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制作者打击盗版行为,确保其正当的经济利益受到维护。此外,对培训消费者进行职业心理教育和反诈教育,提高他们识别和选择信誉良好培训机构的能力,同时引导其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避免“暴富”心理,也是减少欺诈后果的重要途径。
(四)完善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
未来,终身学习将成为一项必要的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个人需要积极参与终身学习,以保持竞争力。因此,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应当积极顺应并借力数字化趋势,建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共享优质数字学习资源,为公众提供多元学习资源与多重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
一、在线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一)受众广泛、覆盖面宽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不同于以往的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其突破了线下培训的时间、空间、人力资源限制,加上智能手机的高覆盖率,使得各类培训触手可及。培训内容以网络资源形式分布于各类网络平台,相较于固定教学地点、内容、师资的线下培训,学习内容、形式与师资力量的选择自由度大大增加,受众范围、覆盖面积随之得到了极大拓展,对学习者而言,职业技能培训的易获得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程度。
(二)培训内容新潮、紧跟技术前沿,学员乐意付费购买
如今的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并不局限于传统职业培训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是紧跟当前社会经济技术热潮,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上可受益性吸引培训学习者。这些培训内容,对各年龄段人群而言都是新潮的,其背后的技术也多是移动互联网新发展的成果,学习者出于掌握技能的现实需求和增加收入的急迫心情,乐意付费购买相关课程内容。
(三)投诉多、纠纷杂、法律风险高
虽然在线职业培训的消费热度很高,但行业发展中也存有法律风险。一方面,是消费者受骗风险居高不下。根据中消协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培训服务的投诉在具体服务投诉中占比靠前。多省市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信息中也多次提及非学科类技能培训、职业资质等特殊培训仍属于投诉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在线技能培训课程的合同纠纷在各地都时有发生,加上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明显,既引发目标消费者对培训内容质量的担心,也导致培训课程创作者对自身权益维护的紧张。
二、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法律风险及分析
(一)客观现实:技术更新产生全社会新技能学习需求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优化、人口结构老龄化,使得低技能劳动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边缘化,低技能劳动力面临高失业风险的现实状况,更让职场人士意识到,技术的不断创新意味着某些职业技能可能会迅速过时,职业转型会进一步加速,这些都加剧了公众对学习新技能的客观需求。许多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以新技术吸引眼球,以技术更新的热点来强调知识更新的必要性,更助推了公众不断追求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防止被淘汰的认知。
(二)现实的焦虑:公众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不理性
经济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通过搞副业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或多学一门技能傍身、抵御风险。失业的中年人、退休仍然希望有更多经济收入的部分老人、全职的家庭主妇,在网络热点的误导下希望通过短期快速培训找到迅速赚钱的门路。这些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职业和收入焦虑,使得社会公众对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持有非理性的热情,对培训效果存在过高预期,容易丧失客观判断。而培训合同条款对培训效果之类的约定欠缺明确标准,则为一些纠纷的产生潜藏了风险。
(三)法律风险存在于各环节,需提高防范意识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数字经济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提升教育质量的行业,因覆盖面广、涉及人群众多,识别和防范其中各环节的法律风险尤为重要。除了培训合同执行中的具体风险,还主要有两类风险:
1.诈骗风险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为网络主播、在线客服等低技能劳动力提供更加广泛的电子平台的就业机会,也给普通民众一种数字化赚钱容易的错觉。一些机构和平台通过在知名网络平台投放广告或内容,大肆宣传赚钱经验引起焦虑,过分夸大行业赚钱容易程度而忽视行业入门难度,给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速成课程实施欺诈有了可乘之机。而网络诈骗日益产业化、智能化与精准化,很多网络技能课程主推“0基础”“低成本”“短战线”“高回报”的特点,精准击中受众需求,精心设计诈骗陷阱,让人难以防范。
2.知识产权风险
为了迎合公众对培训的过高预期,一些开展在线职业技能培训的从业人员可能采用诸如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方式制作培训内容,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可能由于牵扯法律纠纷导致课程不能正常销售、培训合同无法履行。社会上少数看到商机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盘、二手平台出售培训课程内容则进一步加剧该领域的知识产权争议发生频率。
三、在线职业技能培训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建议
为了加强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监管以减少相关法律风险,保证公众能够获得持续且稳定的高质量培训服务,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相关制度:
(一)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培育行业组织
制定明确的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自律准则,要求所有参与机构遵循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诚信原则。引导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回归职业培训本质,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内部组织的形成,以便自我管理和监督。尤其对发生利用培训实施欺诈的机构、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实施的培训行为加强惩戒,以形成行业的诚信发展风气。
(二)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平台,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极为依赖用户的评价,但不能纯粹依赖网络评价而判断其服务质量。监管部门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第三方服务平台,帮助用户和培训机构之间建立信任。通过收集和分析培训机构的各种数据,建立一个服务评价体系,定期向公众发布评价报告。而对其中涉诉情况的统计,更要开发出对有诈骗风险、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提示。
(三)加强从业监管和消费者教育
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在线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等。同时,应建立健全网络诚信法律框架,对失信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支持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制作者打击盗版行为,确保其正当的经济利益受到维护。此外,对培训消费者进行职业心理教育和反诈教育,提高他们识别和选择信誉良好培训机构的能力,同时引导其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避免“暴富”心理,也是减少欺诈后果的重要途径。
(四)完善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
未来,终身学习将成为一项必要的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个人需要积极参与终身学习,以保持竞争力。因此,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应当积极顺应并借力数字化趋势,建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共享优质数字学习资源,为公众提供多元学习资源与多重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