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媒时代的全面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5G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重塑传媒行业的生态格局,传媒内容生产从“人主导”转向“人机协同”。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进一步催化了区域传媒资源整合与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河北高校传媒专业既面临智能化转型的机遇,也需警惕技术迭代与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多重风险。本文结合河北省域特征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从行业生态重构、人才能力挑战、区域协同发展三个维度,探讨河北省高校传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潜在风险。
一、智媒时代的行业生态重构与人才需求转向
(一)技术驱动下的传媒业态变革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已深度渗透传媒产业链,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传媒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也随之改变。新闻写作机器人、虚拟主播的普及,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但也导致传统采编、播音等岗位需求缩减。与此同时,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等新兴形式崛起,要求从业者具备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能力。但由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必备技能,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人才能力结构的“双轨转型”
智媒时代对传媒人才提出“技术+人文”的双重要求:传媒人才一方面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闻报道、内容创作和市场营销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需强化内容创意与伦理判断能力,以应对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和“信息偏食”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传媒产业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技能错配”与“供需失衡”的双重困境。传统媒体岗位竞争激烈,而数据新闻、智能传播、元宇宙内容开发等新兴领域却存在显著人才缺口。这一矛盾折射出高校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错位: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仍以传统采编技能为主,忽视跨学科能力培养,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风险。
二、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京津冀一体化催生的增量空间
京津冀地区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将促进传媒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传媒生态系统。这将为河北高校传媒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同时,随着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加强,传媒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将得到提升,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区域文旅融合项目(如长城文化带传播)需要大量具备文化解读与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区域竞争下的资源虹吸效应
北京、天津凭借政策与资本优势,持续吸引头部传媒企业与高端人才,导致河北本土传媒机构面临“空心化”风险。这种“被动输出”模式可能加剧河北传媒产业的边缘化,进而压缩本地就业空间。河北地区的传媒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三)灵活就业的“双刃剑”效应
新媒体平台催生了主播、自媒体运营等灵活就业形态,此类岗位虽缓解了短期就业压力,但缺乏稳定性与职业成长通道。部分学生因盲目追逐流量经济,忽视内容质量与版权规范,陷入“低水平重复”的职业陷阱。
三、风险应对策略与路径优化
(一)重构技术与人文平衡的培养体系
高校可以增设数据新闻、智能传播等课程模块,引入Python、Tableau等工具教学,联合企业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培养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技术的内容创作者。同时,也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数据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体判断能力,以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对信息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判断,导致盲目跟风引发负面舆论和社会问题。
(二)深化京津冀产教融合机制
建立“高校—产业园区—企业”三方协同平台,推动定向培养与实习基地共建。例如,河北的传媒高校可对接天津动漫产业园、北京字节跳动等企业,开设“短视频创作”“元宇宙叙事”等定向班,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三)构建职业风险预警系统
河北传媒高校可以与京津冀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反馈链,通过实习表现评估学生技能短板,提前介入职业规划指导,降低灵活就业的盲目性。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毕业生技能跟踪数据库,分析岗位技能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并针对算法歧视、数据安全等新兴风险,开设“传媒法治前沿”等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法律风险意识。
【作者高川云、王文静工作单位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作者高川淋工作单位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智媒时代河北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与就业风险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24-01060)】
一、智媒时代的行业生态重构与人才需求转向
(一)技术驱动下的传媒业态变革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已深度渗透传媒产业链,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传媒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也随之改变。新闻写作机器人、虚拟主播的普及,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但也导致传统采编、播音等岗位需求缩减。与此同时,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等新兴形式崛起,要求从业者具备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能力。但由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必备技能,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人才能力结构的“双轨转型”
智媒时代对传媒人才提出“技术+人文”的双重要求:传媒人才一方面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闻报道、内容创作和市场营销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需强化内容创意与伦理判断能力,以应对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和“信息偏食”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传媒产业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技能错配”与“供需失衡”的双重困境。传统媒体岗位竞争激烈,而数据新闻、智能传播、元宇宙内容开发等新兴领域却存在显著人才缺口。这一矛盾折射出高校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错位: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仍以传统采编技能为主,忽视跨学科能力培养,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风险。
二、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京津冀一体化催生的增量空间
京津冀地区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将促进传媒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传媒生态系统。这将为河北高校传媒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同时,随着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加强,传媒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将得到提升,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区域文旅融合项目(如长城文化带传播)需要大量具备文化解读与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区域竞争下的资源虹吸效应
北京、天津凭借政策与资本优势,持续吸引头部传媒企业与高端人才,导致河北本土传媒机构面临“空心化”风险。这种“被动输出”模式可能加剧河北传媒产业的边缘化,进而压缩本地就业空间。河北地区的传媒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三)灵活就业的“双刃剑”效应
新媒体平台催生了主播、自媒体运营等灵活就业形态,此类岗位虽缓解了短期就业压力,但缺乏稳定性与职业成长通道。部分学生因盲目追逐流量经济,忽视内容质量与版权规范,陷入“低水平重复”的职业陷阱。
三、风险应对策略与路径优化
(一)重构技术与人文平衡的培养体系
高校可以增设数据新闻、智能传播等课程模块,引入Python、Tableau等工具教学,联合企业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培养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技术的内容创作者。同时,也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数据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体判断能力,以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对信息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判断,导致盲目跟风引发负面舆论和社会问题。
(二)深化京津冀产教融合机制
建立“高校—产业园区—企业”三方协同平台,推动定向培养与实习基地共建。例如,河北的传媒高校可对接天津动漫产业园、北京字节跳动等企业,开设“短视频创作”“元宇宙叙事”等定向班,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三)构建职业风险预警系统
河北传媒高校可以与京津冀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反馈链,通过实习表现评估学生技能短板,提前介入职业规划指导,降低灵活就业的盲目性。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毕业生技能跟踪数据库,分析岗位技能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并针对算法歧视、数据安全等新兴风险,开设“传媒法治前沿”等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法律风险意识。
【作者高川云、王文静工作单位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作者高川淋工作单位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智媒时代河北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与就业风险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24-0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