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教育是高校保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能够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师生员工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中,感受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安全素养和应急能力。
关键词:沉浸式技术;安全宣传教育;高校安全
一、引言
传统的安全宣传教育,通常采用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举办讲座、课堂讲授、安全演练等形式,这些形式虽然能够传递一些安全知识和技能,但往往存在着说教式、灌输式、单向式的特点,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难以引起师生员工的兴趣和注意,也难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一种新的安全宣传教育方式,即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沉浸式技术在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让学习者置身于逼真的灾难场景中,通过体感交互和情景模拟感受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安全素养和应急能力。
二、沉浸式宣传教育的基本内涵
沉浸式安全教育主要做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或虚构的环境,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与环境和对象进行交互的技术[1]。沉浸式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具有高度真实感、交互性、反馈性和沉浸感。沉浸式技术在安全宣传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是根据不同的安全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沉浸式技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逼真、互动、反馈的安全场景,结合实物展示、实景模拟、互动游戏、沉浸体验等方式,让师生员工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中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训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育内容、扩大培训规模、激发学习积极性[2]。
三、沉浸式安全教育的应用
(一)具体实例
1.消防逃生
需要开发消防逃生的虚拟场景,包括火灾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规模等,以及消防设施、逃生路线、逃生障碍等。沉浸式消防逃生还需要编写消防逃生的剧本,包括消防知识的提示、消防人员的指导、消防演练的任务等。沉浸式消防逃生还需要设计消防逃生的交互逻辑,包括学生的行为选择、行为后果、行为反馈等。
按照不同的安排方式,如分组、轮流、自由等,参与消防逃生的体验和训练。参与者戴上虚拟现实头盔,进入消防逃生的虚拟场景,根据提示信息做出应对火灾事故的行为选择。参与者的行为选择会影响消防逃生的虚拟场景,如火势的变化、逃生路线的变化、逃生障碍的变化等。参与者的行为选择也会获得相应的行为后果和反馈,如逃生成功或失败、逃生时间和评分等。
2.地震应急
开发地震应急的虚拟场景,包括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持续时间等,以及地震造成的破坏、危险等。编写地震应急的剧本,包括地震知识提示、人员指导、演练任务等。还需设计地震应急的交互逻辑,包括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后果、反馈等。
参与人员戴上VR眼镜,进入地震应急的虚拟场景,根据场景提示、演练任务等,进行地震应急的行为选择,如躲避、逃生、救援等。行为选择会影响地震应急的虚拟场景,如地震的变化、破坏的变化、危险的变化等。参与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反馈,如应急成功或失败、应急时间和评分等。
3.交通安全
开发逼真的交通环境虚拟场景,包括城市街道、乡村道路、学校道路等多种交通环境,以及不同交通参与者如行人、自行车、汽车、公交车等。每个场景包含特定的交通规则、信号、标识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如非法穿越、超速驾驶、不戴头盔骑行等。同时,编写交通安全教育剧本,涵盖交通规则的介绍、安全行驶技巧、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反应等内容。
参与人员穿戴虚拟现实设备,进入不同的交通环境场景。面对各种交通情境,需要做出行为选择,如遵守交通信号、使用人行横道、正确变道等。每个选择都会影响虚拟环境的反应,模拟真实的交通后果。
收集参与者在交通安全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决策和反应数据,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改进建议,帮助参与者进一步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二)可能面临的问题
虽然沉浸式安全教育具有很多优势,但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问题。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VR、AR、多媒体交互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开发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缺乏这方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技术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
2.内容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和主题定制出不同的安全场景,这些安全场景需要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内容设计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管理问题。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使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和参与活动,避免出现误操作、过度沉迷等不良现象,缺乏这方面的规范和措施,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总之,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能够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师生员工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中,感受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安全素养和应急能力。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应注重沉浸式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打造逼真、互动、反馈的安全场景,注意沉浸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和优化,设计有趣、有挑战、有启发的安全情景,重视沉浸式学习空间的评估和改进,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表现、反应、收获等数据,不断完善活动的方案和内容,提高活动的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倩倩.基于法律教育的高校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24(04).
[2]李波.高校安全教育与实践管理策略——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24(03).
[3]王晶晶,高加友.价值、困境、路径:高校智慧安防治理效能提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24).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消防安全事前预防转型的实现机制研究”(HB23GL039)研究成果。】
关键词:沉浸式技术;安全宣传教育;高校安全
一、引言
传统的安全宣传教育,通常采用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举办讲座、课堂讲授、安全演练等形式,这些形式虽然能够传递一些安全知识和技能,但往往存在着说教式、灌输式、单向式的特点,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难以引起师生员工的兴趣和注意,也难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一种新的安全宣传教育方式,即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沉浸式技术在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让学习者置身于逼真的灾难场景中,通过体感交互和情景模拟感受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安全素养和应急能力。
二、沉浸式宣传教育的基本内涵
沉浸式安全教育主要做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或虚构的环境,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与环境和对象进行交互的技术[1]。沉浸式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具有高度真实感、交互性、反馈性和沉浸感。沉浸式技术在安全宣传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是根据不同的安全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沉浸式技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逼真、互动、反馈的安全场景,结合实物展示、实景模拟、互动游戏、沉浸体验等方式,让师生员工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中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训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育内容、扩大培训规模、激发学习积极性[2]。
三、沉浸式安全教育的应用
(一)具体实例
1.消防逃生
需要开发消防逃生的虚拟场景,包括火灾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规模等,以及消防设施、逃生路线、逃生障碍等。沉浸式消防逃生还需要编写消防逃生的剧本,包括消防知识的提示、消防人员的指导、消防演练的任务等。沉浸式消防逃生还需要设计消防逃生的交互逻辑,包括学生的行为选择、行为后果、行为反馈等。
按照不同的安排方式,如分组、轮流、自由等,参与消防逃生的体验和训练。参与者戴上虚拟现实头盔,进入消防逃生的虚拟场景,根据提示信息做出应对火灾事故的行为选择。参与者的行为选择会影响消防逃生的虚拟场景,如火势的变化、逃生路线的变化、逃生障碍的变化等。参与者的行为选择也会获得相应的行为后果和反馈,如逃生成功或失败、逃生时间和评分等。
2.地震应急
开发地震应急的虚拟场景,包括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持续时间等,以及地震造成的破坏、危险等。编写地震应急的剧本,包括地震知识提示、人员指导、演练任务等。还需设计地震应急的交互逻辑,包括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后果、反馈等。
参与人员戴上VR眼镜,进入地震应急的虚拟场景,根据场景提示、演练任务等,进行地震应急的行为选择,如躲避、逃生、救援等。行为选择会影响地震应急的虚拟场景,如地震的变化、破坏的变化、危险的变化等。参与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反馈,如应急成功或失败、应急时间和评分等。
3.交通安全
开发逼真的交通环境虚拟场景,包括城市街道、乡村道路、学校道路等多种交通环境,以及不同交通参与者如行人、自行车、汽车、公交车等。每个场景包含特定的交通规则、信号、标识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如非法穿越、超速驾驶、不戴头盔骑行等。同时,编写交通安全教育剧本,涵盖交通规则的介绍、安全行驶技巧、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反应等内容。
参与人员穿戴虚拟现实设备,进入不同的交通环境场景。面对各种交通情境,需要做出行为选择,如遵守交通信号、使用人行横道、正确变道等。每个选择都会影响虚拟环境的反应,模拟真实的交通后果。
收集参与者在交通安全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决策和反应数据,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改进建议,帮助参与者进一步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二)可能面临的问题
虽然沉浸式安全教育具有很多优势,但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问题。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VR、AR、多媒体交互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开发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缺乏这方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技术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
2.内容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和主题定制出不同的安全场景,这些安全场景需要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内容设计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管理问题。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使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和参与活动,避免出现误操作、过度沉迷等不良现象,缺乏这方面的规范和措施,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总之,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能够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师生员工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中,感受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安全素养和应急能力。沉浸式安全宣传教育应注重沉浸式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打造逼真、互动、反馈的安全场景,注意沉浸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和优化,设计有趣、有挑战、有启发的安全情景,重视沉浸式学习空间的评估和改进,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表现、反应、收获等数据,不断完善活动的方案和内容,提高活动的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倩倩.基于法律教育的高校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24(04).
[2]李波.高校安全教育与实践管理策略——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24(03).
[3]王晶晶,高加友.价值、困境、路径:高校智慧安防治理效能提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24).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消防安全事前预防转型的实现机制研究”(HB23GL0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