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 济宁市强化湿地修复保护,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该市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36亿元,开展黄河流域湿地修复项目,先后实施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
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退养还湖、污染控制、生态监测等,2024年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3.2万亩,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255万亩,居全省第4位。加强保护监管,构建常态化巡护执法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级半月1次自查巡查活动,发现湿地公园建设、保护、管理方面问题13个,对问题即时完成整改。
对建设项目占用湿地、改变湿地自然状态等,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审批制度,2024年以来审核项目12个,确保依法依规占用湿地。推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进“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均实现产业收入20亿元。 (郭朝阳)
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退养还湖、污染控制、生态监测等,2024年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3.2万亩,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255万亩,居全省第4位。加强保护监管,构建常态化巡护执法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级半月1次自查巡查活动,发现湿地公园建设、保护、管理方面问题13个,对问题即时完成整改。
对建设项目占用湿地、改变湿地自然状态等,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审批制度,2024年以来审核项目12个,确保依法依规占用湿地。推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进“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均实现产业收入20亿元。 (郭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