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生态东营

对齐文化的几点认识

周连华

2024-11-11 作者: 周连华 来源: 经济导报
 
  一、齐文化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1046年,商周发生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姜太公助周武王灭商,西周立国。第二年,即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封功臣谋士,师尚父为首封”,封于营丘,曰齐。封周公于曲阜,曰鲁。周武王封太公、周公于齐鲁,主要因素是周灭商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的旧部集中,且势力仍然很强,对周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奄国(商初都,根基雄厚,位曲阜),二是薄姑国(今博兴,是商的主要诸侯国),三是莱夷(今莱州,是一股很强的地方势力)。周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就在这个区域,后周公平乱,以齐鲁镇之。齐立国后,先后灭薄姑国、莱子国稳定了西周的统治。
  齐文化作为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主要是几个方面文化融合的结果:
  (一)从底色上看,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东夷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三个主源之一(另:华夏文化、蛮族文化),风格独特,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再到东岳石文化,演化成熟;西周底定之后,夷人被征服,其核心区域,除始祖“少皞之虚”曲阜外,司冠之官爽鸠氏封地(营丘,即临淄),神农苗裔莱夷,因姜太公实行“同俗简礼”国策,而文化得以传承,从而成为齐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从主体上看,是姜炎文化主导下发展形成的。太公为姜姓,齐为姜姓封国,姜姓起于渭水分支,始祖为神农炎帝。炎族中的主支姜姓,因其诸侯封国在申吕(今河南西南部),亦以封地为姓,姜尚也称吕尚。其文化特点是:隐忍不折,敢为人先,重民务实,这正是姜太公三大立国之策的根源和体现,并逐渐发展成为齐文化的主旋律。
  (三)从发展上看,是融合商周文化发展形成的。一方面,齐地为商殷附国,商纣征夷方时,勾留营丘五日以上,莱夷是其征战的主要对象。齐文化由此打上了殷商文化的烙印,比如齐文化的神仙方士特色,即源于“殷民尊神,率民以事神”的向往,这和儒家“事鬼敬神而远之”的风习大不相同。另一方面,周作为齐的宗主国和周王外戚封侯国,必须尊上而行,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重礼、重农等,都在齐文化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二、齐文化的发展脉络
  齐文化由初到盛,盛极至衰,经历了八百多年(公元前1045年到221年秦灭齐),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齐时期,即太公封齐之前,主要是东夷文化和炎帝文化杂陈,加上夏商文化影响,形成了区域性夷色文化。
  第二阶段:太公封齐,齐文化起身立体。周初大封建,所谓封即封立以周室宗亲为主体的诸侯国,所谓建即建立井田制。武王封师尚父于营丘,太公适齐建立齐国后,兼收并蓄,创立了齐文化的主体框架。
  一是在意识形态上,主张因其俗,简其礼,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民俗,顺乎民意;二是在经济上,主张“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亦即因地制宜,农商并重,齐带山海,图强经济;三是在政治上,主张“尊功尚贤”,形成了“人物辐凑,冠带天下”“民多事齐,齐为大国”和“财富货殖,世为强国”的强盛局面;四是在哲学思想上,主张“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进而道法兼容,舒缓阔正。太公由此延诞道法,立宗黄老之学。
  第三阶段:齐桓称霸,晏婴相齐,齐文化遂成体系。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礼法并重,改革图强,历时6年于公元前679年在卫国鄄地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至公元前643年去世,期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余后百年,晏婴自维夷相齐,管晏辅承,齐文化中心地位突立,体系形成。其特点在于:
  (一)变革图强。一方面,大兴渔盐、山林、河海、农工之业,实行“宽政役,敬百姓”、“省刑罚,薄赋税”政策,国力大增;另一方面,改革社会组织,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城乡则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并推出“三选法”,举贤任能,形成了“大国之君,莫之能御”的局面。   
  (二)尊王攘夷。南攻中原诸侯,制服鲁、宋、陈、蔡、曹、邾,北伐戎狄,救燕、迁邢、封卫,强阻荆楚,迫楚求和约盟。之后,组织三次诸侯大会盟,凝成尊王共识,振纲明纪,维护稳定了周王宗主地位。
  (三)礼法治国。管仲、晏婴因时而变,一方面在政治上,重视《周礼》,主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另一方面,淡薄宗法观念束缚,主张“道法行于国”。
  (四)重民保民。管仲主张“民为邦本”,提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晏子重民的思想也是孟子爱民思想的政治先导。
  第四阶段:威宣称王,稷下争鸣,齐文化达到巅峰。时代进入战国时期,当时,最为强大的当属齐、秦,秦国变法之后日趋强盛,为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与齐共称“东帝”“西帝”,战国七雄先后称王,东周天子日渐式微。田氏齐国将姜齐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放逐于芝罘岛上后,田齐桓公田午正式执政。公元前356年,齐威王登基,齐国开始了近百年的辉煌。齐威王雄心勃勃,励精图治,最大的壮举是创立了稷下学宫,这是世界第一所官办民营的大学,第一个大型政府智库,第一个“议而不执”的翰林院,百年之后古希腊才创立了西方第一所私立大学柏拉图学院(也称雅典学院)。但这两所学府的差别很大:一是机制上,一个是官办民营,一个是私立大学;二是办学上,一个是诸子百家,多学科争鸣,一个是柏拉图,一家之说;三是规模上,一个千人之上、存稷下先生七十六人,设有博士学位,一个只有百十人;四是教学方式上,一个以游学为主,偏争鸣辩论,一个以固定教学为主。
  稷下学宫兴盛于威、宣二王阶段,地位显赫。在政治上,对七十六位“稷下先生”皆赐列举上大夫,给予充分言论自由,让他们“不治而议论”,可随时约见齐王和相卿,陈述政见。在经济上,受上大夫禄,“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各国学者纷至沓来,荀子16岁到齐,三任祭酒(校长),孟子作为稷下先生,在齐二十二年,鬼谷子设点带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屈原来此讲学,邹衍、淳于髧、田骈、慎到等名家更是长期活跃于学宫。由于稷下学宫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很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十家流派,并催生了黄老之学和四时五行理论,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前的文化大繁荣。
  随着齐国的衰落,稷下学宫在齐王建即位后每况愈下,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办学150多年的稷下学宫落下帷幕。
  第五阶段:影响秦汉,渐趋边缘。齐文化并没有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消亡,齐法家的治国理念在秦朝发展到了极致,荀子学生李斯作为秦朝第一任宰相,“专制皇权,重势尚刑”的理念对秦国施政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汉建立后,直接将齐文化主导思想黄老之学作为指导思想,主导了汉初政治,实行“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政策,形成了西汉第一个发展高峰“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开疆拓土、征服匈奴奠定了坚实基础。汉武帝后期,由于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齐文化逐渐边缘化。
三、齐文化的内涵要义
  齐文化历经八百多年的孕育发展,经历了太公“重道术,崇自然”,管仲“尚法度,重功利”,晏婴“崇礼义,尚节俭”,田齐“倡法度,重阴阳”一系列重大阶段,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崇物利,卑礼义。主要在义利观上,主张义利并重,把对物质的追求看作是精神追求的基础。姜太公的三大立国之策,指向明确,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管仲更是鲜明地坚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曾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历史上讲齐人重物利,秦人重功利。第二,尚变革,恶守常。主要体现在政策上,能因时而变。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兴工商之业,谋渔盐之利,就是变革了西周单一的农业政策,管仲提出“政不旅旧”,采取了“四民分业”“相地而衰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齐国打破了周王用人“尊尊而亲亲”的规矩,主张“尊贤尚功”,起用了管仲、晏婴等一大批非贵族出身的贤人,稷下七十六人皆封为上大夫,这在古代历史上也是绝少有的。第三,主兼容,轻一统。太公治齐,实行“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与老子道家思想一脉,太公也因此被尊为道家鼻祖;管仲任霸用法,富国强兵,是后代法家的先导;晏婴相齐倡俭爱民省刑隆礼,与儒家兼得;威宣时期,黄老之学阴阳五行盛行,齐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百家争鸣出现在齐国绝非偶然,而是应时而生的结果。
四、齐鲁文化比较与融合
  因地域相交,秦汉之后儒家文化与齐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儒学主流、齐文化相补的齐鲁文化,但从本质上比较,两种文化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归结起来有五点:
  (一)起源不同:儒家文化发源于黄河上中游,是黄帝文化的传承,由文王演易周公制礼,孔子整理、阐述发扬光大;齐文化则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是炎帝文化的传承,由姜太公创始,管仲、晏婴、稷下先生争鸣形成。
  (二)生产方式不同: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化基础上的,是农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文化的特征。齐文化是建立在工商文化的基础上的,人财物的大范围交流,必然体现在自由、平等、诚信、尚法和功利上,这些正是齐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发展动机不同:儒家文化源于文王、周公,其主要动因是解决周灭商后如何稳固统治问题。《周礼》规定的就是等级制度,倡导忠诚仁义,严明阶层秩序。而齐文化是齐国创始,应对莱夷、薄姑等重大威胁,追求富国强兵的文化,其目的是提升国力,以达到称霸列雄、尊王攘夷的目标,不管其兴工商之业、谋渔盐之利,还是礼法相兼、推崇黄老之学、创造阴阳五行,都指向创新、图强的目标。
  (四)核心价值不同。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追求仁义礼智信和恕忠孝悌。齐文化以“功利”为核心,主张道法一体,礼法相济,以求强图霸为主要目标。
  (五)发展路径不同。儒家文化主张克己复礼,因循守旧。而齐文化尊功尚贤,鼓励创新,管仲的改革、稷下学宫的兴盛,致齐日大。
  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齐文化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过于功利,使其某些阶段战略上出现失误,齐也成为六国中,秦唯一未战而降的大国,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历史由此落下了春秋战国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