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金融理财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进路

李鑫姚尚满郭霞

2024-11-06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社会心理服务是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长久性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十三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第52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中明确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我们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进路,以改革创新思路为引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
  一方面,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解决宏观层面普遍性、群体性、涌现性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改善失衡的社会价值观、减少失落的社会情绪、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等,最终目标是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心态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社会心理风险,如极端性事件预警信息,进而增强民众心理韧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服务可及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特征
  服务目标的明确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非常明确,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柔性转向,即通过“由心而治”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的和谐与稳定。
  服务对象的全面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具有全面性,它涵盖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各种群体。无论是个体层面的心理问题,还是群体层面的心理现象,都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关注和服务的对象。
  服务内容的丰富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包括个体社会心理服务、群体社会心理服务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它涉及社会心理的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等多个子系统,具体可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来监测社会心理,并运用科学的干预手段来引导、化解社会心理问题。
  服务手段的专业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持。虽以心理学方法为核心,但亦融合社会工作、脑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力求实现社会心理服务技术的专业化。这要求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提供高质效服务。
  实施主体的多元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个方面。这些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机构需要把握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向和大局,整合各方资源,监督责任落实;社会组织则提供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志愿服务和社区支持;而公众既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者。
  体系建设的系统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涵盖了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实施主体等各个环节,确保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和现状,又要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挑战,不断调整和完善体系,以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的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践进路
  以制度保障促进高质效运转
  在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党建引领与制度保障是确保体系高效、有序运转的关键。政府应高度重视,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政策、执法、社会治理全过程,明确行政主体,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职责、范围、标准与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确保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以科学研究推动高水平创新
  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社会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学学科发展也提出更高要求,应建构面向现实、面向人民的心理学,培养专业性人才。心理学的研究选题应当紧密贴近各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民众的社会心态、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致力于发掘有效的心理建设举措和心态培育路径。此外,还应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文化融入达成高智慧探索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注重文化的融入,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服务的智慧性和深度。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中,通过文化自信的引领,提升公众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同时,还应关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和心理需求,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符合群体特点的社会心理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心理服务的本土化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以人工智能优化高效能服务
  在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入AI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可以实现对个体与群体心理状态的精准识别、评估、监测与预警,为服务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通过智能对话系统提供初步的心理支持和建议,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进行心理治疗等,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