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港口群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图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
2023年,山东全省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海洋电力业实现增加值145.7亿元,其中,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实证项目成果发布,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启动运营
◆导报记者 杜杨 青岛报道
前不久,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从“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6个方面,对我国海洋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显示我国海洋高质量发展正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的海洋强省建设在上述六个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方奎认为,发展海洋,山东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而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更是山东的责任和使命。
生产总值全国第二
据《报告》发布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介绍,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我国海洋发展水平的综合量化评估,涵盖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6个方面,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
本次《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25.3,比上年增长3.0%,这说明海洋高质量发展正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效。
石绥祥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回升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海洋对外贸易承压前行显韧性、海洋领域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升。他认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联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并表示要坚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作为《报告》发布地,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面积、约占全国1/6的海洋生产总值,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海洋产业基础和海洋科技创新力量。作为专注于海洋领域研究的专家,马方奎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山东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在上述《报告》涉及的6个方面都做出了亮眼的成绩。比如,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8%;近三年海洋科技投入达到36.5亿元,推动山东海洋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走在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
海洋产业发展后劲足
《报告》提到,我国海洋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具体到山东,2023年,全省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全面增长,增速均超过20%。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 122”主体建造完工;我国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博强 3060”交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002号和003号船开工建造。
同时,全省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13.3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了创新发展。
马方奎表示,近年来,山东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成势,海洋装备不断向深远海进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达到46个,“蛟龙”号“蓝鲸1号”“深海一号”“国信1号”“深蓝1号”等一大批“一字头”国之重器在山东首制交付,初步建成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三大海洋制造业基地,集聚了支撑海洋装备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核心力量,奠定了发展深远海装备制造产业的坚实基础。
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充分利用。《报告》提到,2023年,我国新增批准用海面积比上年增长7.4%,有力保障了油气、核电、液化天然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用海用岛需求;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7.6%,海洋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到山东,2023年,山东全省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0.7%;海洋电力业实现增加值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实证项目成果发布,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启动运营,全链条积累海上光伏建设经验。
马方奎建议,面对能源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山东应加快构建深海资源开发利用装备体系,聚力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展深远海产业发展空间。
山东港口优势突出
《报告》提到,2023年,我国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9.7%,国际航运货物量稳步提升。
山东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港口是山东海洋强省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目前,山东正全力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截至2023年底,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1位。此外,在2023年,全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9.7亿吨,同比增长4.4%;完成集装箱量41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1%;新增航线32条,总数达345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继续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同时,聚焦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山东将以山东港口群为引领和枢纽节点,进一步优化海上航线网络,畅通陆向物流通道,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黄河流域内陆省份的陆海直达连通。
而在港口建设方面,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山东积极推进港口整合,加快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港口数字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山东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61个,根据最近发布的《2024年度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山东港口群已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马方奎建议,山东应充分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加快推动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全面提升港口管理、航线规划、生产调度、分拨集散、商务服务等智慧化水平,聚力打造世界级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
新闻同期声
青岛“海创计划2.0”将实施6大提升工程 力争新增超10家 海洋高端创新平台
导报讯(大众报业记者 王丽平)11月4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奋力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打头阵 当先锋’”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就即将实施的“海创计划2.0”进行介绍。
在2021年出台“海创计划1.0”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出台了《青岛市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即“海创计划2.0”,将着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为构建智慧、绿色、开放、安全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争取成为海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10家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突破100项以上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引进200名以上海洋高端创新人才,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立足海洋科研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重点发展的8大产业,包括海洋信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航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现代海洋渔业、海水淡化与海洋能6大优势产业,以及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2大未来产业。同时,针对“6+2”重点产业,明确细化将重点突破的24个技术方向。
提出6大提升工程,18项重点工作任务。
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将打造海洋领域四级实验室体系,着力推进海洋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海洋科学卫星、海洋生态系统模拟设施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超算大科学装置等高水平运行。
海洋产业创新引领提升工程。将聚焦海洋重点发展领域,强化海洋基础研究,开展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将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打造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产业协同组群,推动海洋领域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提升工程。将大力提升涉海企业创新能力水平,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招引高水平科技领军企业和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海洋领域产业创新重大项目。
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提升工程。将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海洋领域顶尖人才,特别是大力引育海洋青年人才,建立一支海洋领域科技生力军。
海洋国际合作拓展提升工程。将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等大科学计划,发挥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作用,建立全球和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对话机制,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延伸阅读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30%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据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量化评估,涵盖发展规模与效益、结构优化与升级、资源节约与利用、对外经济与贸易、民生保障与改善等五个领域。指数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3.5。
分领域指数来看,2023年,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2.5,比上年增长2.4%。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名义增长6.0%。重点监测的海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比上年增长12.0%。
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为129.4,比上年增长3.1%。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重点监测的海洋研究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保持稳定,海洋研究机构专利授权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都实现较快增长。31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达342亿元。
资源节约与利用指数为118.0,比上年增长2.4%。每公顷确权海域创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名义增长2.4%。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8%和9.1%,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7.6%,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和海水冷却用水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4.7%。
对外经济与贸易指数为117.9,比上年增长2.2%。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我国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1.4%。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3%。出口海船完工量占全球完工量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与改善指数为125.5,比上年增长4.5%。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6%。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1.3千克。每万人海洋公园面积维持稳定。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0%,海洋旅游融合业态不断涌现。(闻寨)
◆导报记者 杜杨 青岛报道
前不久,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从“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6个方面,对我国海洋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显示我国海洋高质量发展正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的海洋强省建设在上述六个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方奎认为,发展海洋,山东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而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更是山东的责任和使命。
生产总值全国第二
据《报告》发布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介绍,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我国海洋发展水平的综合量化评估,涵盖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6个方面,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
本次《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25.3,比上年增长3.0%,这说明海洋高质量发展正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效。
石绥祥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回升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海洋对外贸易承压前行显韧性、海洋领域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升。他认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联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并表示要坚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作为《报告》发布地,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面积、约占全国1/6的海洋生产总值,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海洋产业基础和海洋科技创新力量。作为专注于海洋领域研究的专家,马方奎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山东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在上述《报告》涉及的6个方面都做出了亮眼的成绩。比如,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8%;近三年海洋科技投入达到36.5亿元,推动山东海洋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走在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
海洋产业发展后劲足
《报告》提到,我国海洋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具体到山东,2023年,全省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全面增长,增速均超过20%。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 122”主体建造完工;我国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博强 3060”交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002号和003号船开工建造。
同时,全省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13.3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了创新发展。
马方奎表示,近年来,山东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成势,海洋装备不断向深远海进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达到46个,“蛟龙”号“蓝鲸1号”“深海一号”“国信1号”“深蓝1号”等一大批“一字头”国之重器在山东首制交付,初步建成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三大海洋制造业基地,集聚了支撑海洋装备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核心力量,奠定了发展深远海装备制造产业的坚实基础。
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充分利用。《报告》提到,2023年,我国新增批准用海面积比上年增长7.4%,有力保障了油气、核电、液化天然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用海用岛需求;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7.6%,海洋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到山东,2023年,山东全省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0.7%;海洋电力业实现增加值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实证项目成果发布,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启动运营,全链条积累海上光伏建设经验。
马方奎建议,面对能源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山东应加快构建深海资源开发利用装备体系,聚力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展深远海产业发展空间。
山东港口优势突出
《报告》提到,2023年,我国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9.7%,国际航运货物量稳步提升。
山东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港口是山东海洋强省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目前,山东正全力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截至2023年底,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1位。此外,在2023年,全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9.7亿吨,同比增长4.4%;完成集装箱量41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1%;新增航线32条,总数达345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继续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同时,聚焦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山东将以山东港口群为引领和枢纽节点,进一步优化海上航线网络,畅通陆向物流通道,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黄河流域内陆省份的陆海直达连通。
而在港口建设方面,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山东积极推进港口整合,加快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港口数字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山东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61个,根据最近发布的《2024年度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山东港口群已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马方奎建议,山东应充分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加快推动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全面提升港口管理、航线规划、生产调度、分拨集散、商务服务等智慧化水平,聚力打造世界级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
新闻同期声
青岛“海创计划2.0”将实施6大提升工程 力争新增超10家 海洋高端创新平台
导报讯(大众报业记者 王丽平)11月4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奋力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打头阵 当先锋’”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就即将实施的“海创计划2.0”进行介绍。
在2021年出台“海创计划1.0”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出台了《青岛市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即“海创计划2.0”,将着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为构建智慧、绿色、开放、安全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争取成为海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10家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突破100项以上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引进200名以上海洋高端创新人才,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立足海洋科研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重点发展的8大产业,包括海洋信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航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现代海洋渔业、海水淡化与海洋能6大优势产业,以及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2大未来产业。同时,针对“6+2”重点产业,明确细化将重点突破的24个技术方向。
提出6大提升工程,18项重点工作任务。
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将打造海洋领域四级实验室体系,着力推进海洋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海洋科学卫星、海洋生态系统模拟设施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超算大科学装置等高水平运行。
海洋产业创新引领提升工程。将聚焦海洋重点发展领域,强化海洋基础研究,开展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将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打造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产业协同组群,推动海洋领域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提升工程。将大力提升涉海企业创新能力水平,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招引高水平科技领军企业和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海洋领域产业创新重大项目。
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提升工程。将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海洋领域顶尖人才,特别是大力引育海洋青年人才,建立一支海洋领域科技生力军。
海洋国际合作拓展提升工程。将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等大科学计划,发挥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作用,建立全球和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对话机制,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延伸阅读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30%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据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量化评估,涵盖发展规模与效益、结构优化与升级、资源节约与利用、对外经济与贸易、民生保障与改善等五个领域。指数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3.5。
分领域指数来看,2023年,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2.5,比上年增长2.4%。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名义增长6.0%。重点监测的海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比上年增长12.0%。
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为129.4,比上年增长3.1%。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重点监测的海洋研究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保持稳定,海洋研究机构专利授权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都实现较快增长。31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达342亿元。
资源节约与利用指数为118.0,比上年增长2.4%。每公顷确权海域创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名义增长2.4%。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8%和9.1%,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7.6%,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和海水冷却用水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4.7%。
对外经济与贸易指数为117.9,比上年增长2.2%。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我国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1.4%。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3%。出口海船完工量占全球完工量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与改善指数为125.5,比上年增长4.5%。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6%。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1.3千克。每万人海洋公园面积维持稳定。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0%,海洋旅游融合业态不断涌现。(闻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