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已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基于大国担当,我国要求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能源转型。
甲烷作为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气候变暖因素。甲烷虽然只在大气中存在10年左右,但却比二氧化碳更容易吸收热量。如果以100年为一个周期来看,甲烷的暖化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8倍;若以20年为一个周期,甲烷的暖化效应比二氧化碳高80倍。尽管甲烷比二氧化碳更具暖化潜力,但甲烷分解只需要大约10年的时间,二氧化碳则需要数十年的光阴。这就意味着控制甲烷排放对抑制气候变暖更有显著效果。我国是甲烷排放大国,其中,能源行业排放的甲烷大约占总排放量的50%。油气作为甲烷排放的主力军,其减量排放对于控制全球升温1.5℃警戒线,是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法。
监测技术升级迭代实现减排成效看得见
国际能源署指出,在化石燃料的开发、加工、存储及运输过程中,70%的甲烷泄露可以通过侦查技术、泄露监测及设备更新有效缓解。企业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减少甲烷60%的排放量。目前,甲烷气体监测卫星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碳源监测卫星,该类卫星受控于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局限,难以捕捉排放源的动态变化,无法满足全球和区域的精准温室气体监测需求;第二种为人为源监测卫星,通过反演计算模式,跟踪甲烷的排放速率、排放地和排放量的变化,但因采用与太阳同步的极地轨道,16天较长的重访周期,导致采样的非连续性和监测结果的不精准;第三种为点源排放检测卫星,重点测量特定点源排放。三种卫星都存在着空间分辨率、监测阈值及监测周期的限制。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更新升级监测技术,融合卫星、算法和人工智能,整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监测模式,搭建“星—空—海—陆”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寻求更为精准的甲烷监测手段,以助力甲烷减排,为我国甲烷减排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甲烷减排的三大必修基本功
油气企业既是甲烷的制造者,也是甲烷减排的核心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甲烷减排需要做好三大必修基本功。
一是做好甲烷排放盘查,实现相关信息披露。油气企业应以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布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准则》和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为依据,完成碳盘查,确认甲烷的排放量,在企业的年报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甲烷的排放数据,并制定具体的减排目标,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是进行技术创新,完成甲烷排放的低量化。甲烷减排技术的创新是实现大规模甲烷减排的根本。减排企业需要引入行业外的合作活动,积极研发甲烷的捕捉与再利用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三是加强油气业的合作,联动共建甲烷减排生态圈。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贯穿油气的开采、储运和应用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因此,从油气的开发运输和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着手,加强企业的沟通合作,能够避免对甲烷进行坑口燃烧和排空。
政府助推甲烷减排进入快车道
政府在甲烷减排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政策引导、数字监管以及资源投入都对减排成效影响深远。只有走出碎片化治理的误区,采取整体性的思维,注重甲烷减排工作全流程治理,才能避免出现气候治理过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实现甲烷减排目标。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我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正式把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体系中,甲烷排放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制定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甲烷减排目标和排放标准。在油气产业规划中,引导企业加强对甲烷排放的管理和控制,鼓励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的油气项目,限制高排放、低效率的项目建设。
二是打造高质量、开放性的技术平台。政府将改进甲烷排放监测和报告作为优先事项,要求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监督,建立健全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监测体系。能源部门应鼓励头部企业带头行动,主动安装甲烷排放监测设备,制定监测标准和规范,透明披露甲烷排放信息,加强甲烷排放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让数字化管理成为常态。
三是推进政企协力。政府需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加大对相关监测机构和技术机构的政策扶持,对测量技术和减排方案加大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是一种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甲烷减排项目进入EOD项目库后,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和金融机构的青睐,更容易获得融资和其他资源支持,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开展甲烷减排相关专业培训,组织建立减排技术交流平台,组成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工作队伍,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资助甲烷泄漏检测技术、减排设备研发、新型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项目,为油气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国际社会应当联合推动全球甲烷行动,国际间需要加强技术共享。拥有甲烷减排技术的国家应当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与帮助,以达到全球甲烷排放速度放缓乃至下降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法学系;谌爱华为副教授、能源法律与治理博士研究生,祖比热·阿力甫为研究生〕
甲烷作为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气候变暖因素。甲烷虽然只在大气中存在10年左右,但却比二氧化碳更容易吸收热量。如果以100年为一个周期来看,甲烷的暖化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8倍;若以20年为一个周期,甲烷的暖化效应比二氧化碳高80倍。尽管甲烷比二氧化碳更具暖化潜力,但甲烷分解只需要大约10年的时间,二氧化碳则需要数十年的光阴。这就意味着控制甲烷排放对抑制气候变暖更有显著效果。我国是甲烷排放大国,其中,能源行业排放的甲烷大约占总排放量的50%。油气作为甲烷排放的主力军,其减量排放对于控制全球升温1.5℃警戒线,是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法。
监测技术升级迭代实现减排成效看得见
国际能源署指出,在化石燃料的开发、加工、存储及运输过程中,70%的甲烷泄露可以通过侦查技术、泄露监测及设备更新有效缓解。企业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减少甲烷60%的排放量。目前,甲烷气体监测卫星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碳源监测卫星,该类卫星受控于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局限,难以捕捉排放源的动态变化,无法满足全球和区域的精准温室气体监测需求;第二种为人为源监测卫星,通过反演计算模式,跟踪甲烷的排放速率、排放地和排放量的变化,但因采用与太阳同步的极地轨道,16天较长的重访周期,导致采样的非连续性和监测结果的不精准;第三种为点源排放检测卫星,重点测量特定点源排放。三种卫星都存在着空间分辨率、监测阈值及监测周期的限制。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更新升级监测技术,融合卫星、算法和人工智能,整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监测模式,搭建“星—空—海—陆”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寻求更为精准的甲烷监测手段,以助力甲烷减排,为我国甲烷减排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甲烷减排的三大必修基本功
油气企业既是甲烷的制造者,也是甲烷减排的核心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甲烷减排需要做好三大必修基本功。
一是做好甲烷排放盘查,实现相关信息披露。油气企业应以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布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准则》和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为依据,完成碳盘查,确认甲烷的排放量,在企业的年报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甲烷的排放数据,并制定具体的减排目标,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是进行技术创新,完成甲烷排放的低量化。甲烷减排技术的创新是实现大规模甲烷减排的根本。减排企业需要引入行业外的合作活动,积极研发甲烷的捕捉与再利用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三是加强油气业的合作,联动共建甲烷减排生态圈。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贯穿油气的开采、储运和应用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因此,从油气的开发运输和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着手,加强企业的沟通合作,能够避免对甲烷进行坑口燃烧和排空。
政府助推甲烷减排进入快车道
政府在甲烷减排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政策引导、数字监管以及资源投入都对减排成效影响深远。只有走出碎片化治理的误区,采取整体性的思维,注重甲烷减排工作全流程治理,才能避免出现气候治理过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实现甲烷减排目标。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我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正式把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体系中,甲烷排放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制定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甲烷减排目标和排放标准。在油气产业规划中,引导企业加强对甲烷排放的管理和控制,鼓励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的油气项目,限制高排放、低效率的项目建设。
二是打造高质量、开放性的技术平台。政府将改进甲烷排放监测和报告作为优先事项,要求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监督,建立健全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监测体系。能源部门应鼓励头部企业带头行动,主动安装甲烷排放监测设备,制定监测标准和规范,透明披露甲烷排放信息,加强甲烷排放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让数字化管理成为常态。
三是推进政企协力。政府需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加大对相关监测机构和技术机构的政策扶持,对测量技术和减排方案加大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是一种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甲烷减排项目进入EOD项目库后,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和金融机构的青睐,更容易获得融资和其他资源支持,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开展甲烷减排相关专业培训,组织建立减排技术交流平台,组成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工作队伍,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资助甲烷泄漏检测技术、减排设备研发、新型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项目,为油气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国际社会应当联合推动全球甲烷行动,国际间需要加强技术共享。拥有甲烷减排技术的国家应当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与帮助,以达到全球甲烷排放速度放缓乃至下降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法学系;谌爱华为副教授、能源法律与治理博士研究生,祖比热·阿力甫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