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山东自然资源

宣传国家版图意识,山东做对了哪些?

全国第一!山东发布标准地图5000余幅

2024-09-11 作者: 杜杨 来源: 经济导报
  到2025年,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5米格网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对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覆盖,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初步实现对地级以上城市覆盖,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全国2024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主场活动(下称“活动”)在重庆举行。活动以“规范使用地图 一点都不能错”为主题,山东作了题为“筑牢宣传教育阵地 强化国家版图意识”的交流发言。
  今年以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打造了“卫星瞰山东”融媒体品牌和“齐鲁山海图”创意地图品牌;构建了“鲁地图”公共地图服务体系,发布山东省标准地图5000余幅,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社会国家版图意识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已建成700万平方千米
实景三维数据

  地图是国家版图的重要表现形式,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活动中,自然资源部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底线。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风险挑战,健全安全监管制度体系,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水平,包容审慎地推动新型地图产品与服务规范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增强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共同守牢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底线。
  此外,自然资源部方面透露,2022年以来,我国已建成约700万平方千米实景三维数据。
  据了解,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两大建设目标分别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5米格网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对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覆盖,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初步实现对地级以上城市覆盖,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实景三维中国,优于2米格网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对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必要覆盖,优于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实现对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覆盖,8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我国组织生产了约700万平方千米不同精细度的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数据,高精度正射遥感影像实现对全部陆地国土的多轮次覆盖。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现已形成涵盖灾害防治、智慧安防与调度、历史文化保护、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生态保护,在线旅游等22大类、100余种应用场景,彰显了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价值,积极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东扎实推进
测绘地理信息应用

  活动中,自然资源部强调,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明确测绘地理信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业需求,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定位,确立了“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为构建新安全格局严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底线”,也就是“四个为”的目标任务。
  下一步,还要强化数据要素供给,加快建设国家空间地理数据基础设施。要激发空间地理数据要素潜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数智化转型。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底线。
  重庆、上海、广东、山东等地自然资源部门分享了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方面的经验做法。山东从“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工作;聚焦主题活动,创新宣教平台;活动形式多样,高效开展宣教”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据了解,山东省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已经构建起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规范使用地图、维护国家版图尊严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山东省第七届“美丽中国美丽山东”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参赛规模创历届之最,超过9.6万人次参加竞赛,征集少儿手绘地图作品5700余幅;联合评选了“第二届山东省地理空间数据应用创新案例”;打造了“卫星瞰山东”融媒体品牌和“齐鲁山海图”创意地图品牌;构建了“鲁地图”公共地图服务体系,发布山东省标准地图5000余幅,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社会国家版图意识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作了“全球首创构建基于实景三维的港口信息模型(PIM)实践”的典型案例经验交流。该案例以港区资产管理为切入点,构建全港高精度实体化实景三维地理场景,建立实物资产与地理实体的时空关联模型,融合BIM、GIS、AIoT等技术手段实现覆盖数字绿色港口规、建、管、运、服、检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新模式;解决了港口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类资产管理失察、数据失真、手段失效、多领域业务数据难以整合、管理手段低效不直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