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机理、难点与路径优化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方旭马文莹罗雅婷

2024-07-10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将发展数字经济拓展到乡村领域。作为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也在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系统性创新、变革和进步的过程。数字化转型是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推动教育系统、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获得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其着力点之一就在于提升农村居民教育获得。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是指农村家庭子女所能得到的接受丰富的教育机会和高水平教育质量的程度。农村子女拥有高水平教育获得的学生比例偏低。教育数字化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教师教学辅助以及个性化学习实现等方式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为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意义
  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重塑教育生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深刻变化,建设现代化农村教育系统,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将数字技术全方位嵌入农村教育的引擎性要素、资源性要素、机制性要素,重塑教育生态。引擎性要素包括改革者基于认识或发展现状推进改革,或者迫于外部压力倒逼改革者改革。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各行业各领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完成数字化转型。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农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也进入新阶段。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转型过程加速驱动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提升农村教育发展实效,驱动农村教育要素全面升级和提高教育质量,以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资源性要素包括农村的居民教育观念、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要素。数字技术成为引领居民思维方式与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力量。学习终身化的理念推动数字技术对学习环节全方位、学习过程数字化、学习结果智能化的升级,赋能农村居民的智慧学习。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所诞生出的数字教育新业态,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碎片化的教育消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服务需求。机制性要素包括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过程的监督与反馈。现今农村子女教育过程的社会支持呈现碎片化特点,父母、同伴以及老师的支持性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影响农村子女的教育机会。数字技术的跨时空效应可以促使农村与城市教育系统之间的互动变多,教育数字化将农村学生的教育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农村教育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农村家庭、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多方主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优势可以协调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家校关系、理论型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质疑等。
  第二,革新资源机制。建立优质均衡的体系对于农村教育发展尤为关键,而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规范的数字化资源是撬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农村地区辐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满足农村居民的新型教育需求。通过数字化转型,由城乡二元割裂走向城乡一体化互动,教育资源得以向农村地区延伸,从而提供优质且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数字技术能向农村的受教育者提供诸如教育信息资源、师资以及教育空间这类的补偿教育,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拓展农村居民的信息获取、交流渠道。数字空间能够打破地域限制,让农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场景以及教育获得途径得到延展,农村子女可以轻松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信息,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和认知范围。
  第三,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质量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扎实促进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高,正好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广泛的专业发展机会,而教师资源配置亦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云课堂“增加”了农村部分专业教师的补给;在线培训给农村教师带来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跨区域教师研修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使其获得了与其他地区名师交流的机会,从而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主持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与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深度研讨,互相交流、分享与互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成效显著。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难点
  事实上,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也面临着诸多难点。
  第一,农村教育系统的桎梏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相束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要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系统却比较匮乏。农村子女的数字素养较低,对于新兴的数字化教育工具和平台使用不熟练,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缺乏培训师资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之一。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教育技术培训和支持,缺乏与数字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这导致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不足,难以通过教师将教育资源高效输出成为农村学生可接受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资源转化率较低。
  第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态势与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显现矛盾。虽然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农村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但农村居民教育获得受限于经济因素的作用亦在逐渐减小,有的农村家庭不再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甚至希望子女直接“子承父业”,“读书改变命运”动机开始衰减。一些农村家庭对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期望较低,影响了投资教育的意愿,以至于形成了农村家庭整体经济收入提高、却并未转化为对子女增加教育投入的现象。
  第三,农村居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体性缺失。农村居民的教育理念滞后和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接受程度较低,是农村教育系统转型时主体缺失的体现。一些农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数字化技术的认知程度和技术使用能力相对较低,很多人对数字化转型的教育模式存在抵触情绪。农村地区的教育基建水平不如城市,导致了农村居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不平等。而与城市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高付出相比,农村居民子女得到的教育支持相对薄弱。一些农村家庭对儿女的教育还秉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家庭投资能力普遍不高,家庭教育抱负处于低层次状态,低教育获得呈现代际传递。部分低社会背景家庭对子女的高教育期望,给子女带来的却是极大的心理压力,从某种方面来说体现的还是教育理念的滞后。还有些高教育获得的农村学生,生存心态却难以转换,对自己的社会能力等产生明显的低估,难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路径优化
  综上,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路径需要进一步优化。
  第一,探索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农村教育的转型发展,应从顶层上进行设计以促进居民获得,这就要求农村的基础教育改革者厚植乡村精神,着力提升其教育格局意识,强化政策文本分析能力,做到敏锐嗅到发展的气味、提前部署相关行动方案以及敢于付诸创新实践。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使得农村地区能够获得更多与城市相同或类似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数字课程和教育内容的优化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政府应当加大投入,推动相关的研发和创新,同时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特色性村域资源,提供适合农村地区需求的数字化课程和教材。将教材数字化,并提供在线访问,使农村教师、学生能够更容易获取到最新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在线图书馆等。确保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促进农村居民教育获得至关重要。定制农村居民个性化学习方案,考虑其学习节奏,提供灵活的学习计划。
  第二,提高农村居民家庭资本积累。家庭资本差异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需要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及文化资本多个方面入手。应当加快培育新的增收动力源,将收入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上来,通过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和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等措施,进行更加高效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非农就业能力和收入等等。
  第三,赋能农村居民数字化就绪度。数字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可能更为经济实惠,农村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和参与,从而培养、增强对教育的积极态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宣传,使他们能够接受和适应数字化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教育家长和社区成员如何支持学生的数字学习,强调数字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对教育的兴趣,通过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可以强化“读书有用”的观念,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更全面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学习需求,重塑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加强他们对“读书有用”的认识,以提高其得到高教育获得的动机。通过开展专门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增强他们的数字化教育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方旭,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文莹,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罗雅婷,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教育数字化赋能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3BSH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