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产经透视 广告

浅析加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作风能力建设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王波

2024-02-2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国有企业抓好党员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建设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也是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工作质量成效,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党员干部队伍潜能,是国有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党员干部 作风能力建设
  当前党员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转变。但仍然有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的党员干部对工作作风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甚至对哪些是良好作风、哪些是不良作风辨别不清,以致在具体工作中仍然沿用一些与上级精神相违背的工作方法。有的干部认为当前的作风建设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导致有些党员干部不作为。有的普通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无职无权,抓作风建设对其意义不大,往往置身事外,这些错误思想认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作风建设的实效。
  2.有的党员干部在作风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在实际工作中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工作不求深入,片面注重在文件、材料等方面作修饰。有的干部对待工作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缺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缺乏不进则退的紧迫感。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害怕与职工群众打交道,开展工作习惯于浮在面上,很少深入职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甚至带着框框搞调查,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3.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意识浓厚,为职工群众服务意识不强,宣传解释缺乏耐心,重监管轻服务,常常以个人心情好坏和关系亲疏有选择性地处理事情,把“为职工群众服务”挂在嘴上,将“唯领导是从”放在心里,干工作办事情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其行为与职工群众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党员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进取精神淡薄,党性锻炼不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对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安于现状、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没有严格践行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宗旨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没有大局观念,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民本位”思想淡漠,干工作不能设身处地为职工群众着想、脚踏实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脱离基层,脱离一线,脱离实际,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单位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虽然有制度规定,但执行不力,约束不强,该批评的没有批评,该教育的没有教育,该处理的力度不够,甚至姑息迁就,客观上助长个别党员干部的不良风气。另外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出现评价与实绩、晋升不一致的现象,喜欢吹、善于夸的人获得好评、晋升,而务实肯干的人却被埋没,致使有些干部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能力建设的方法路径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各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也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多管齐下。
  1.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树牢“教育为先”理念,要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纳入企业管理总体部署中,通过完善教育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学习教育,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要从党的历史使命与领导核心作用的高度认识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和监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要完善党员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要本着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原则,准确制定绩效考核内容,科学安排民主评议主体,严格履行组织考察程序,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3.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加大惩处监督力度,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职工群众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效能督查、电视曝光和通报批评的警示作用,切实纠正部分干部在工作作风、纪律、态度、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对于检查发现或者职工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党员干部,要及时采取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等措施,推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真正转变。
  综上所述,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又要根据不同时期形势任务的要求有重点地抓、有针对性地抓,才能不断提高其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和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