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吴淑娟 初磊 济南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首先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打造生物制造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导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底气和优势
“作为制造业和工业大省,山东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优势。”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秦可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前三季度,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1.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6.0%,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6.6%和32.6%,分别高于全部投资31.1和27.1个百分点。培育壮大32个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济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强劲,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新三样”出口大幅增长40.6%。
同时,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较强优势,“新三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三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五成。近两年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过45%,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范玉波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明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其中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等内容放到了突出位置,再次为我们做好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范玉波表示。
近年来,山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纵深推进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实施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体系,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带动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范玉波认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加快形成山东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创新生态圈,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动融合集群发展。立足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新兴服务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努力构建形成“5+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聚焦生命科学、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着力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并进一步支持省内国家级高新区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领域的研发合作,强化未来产业技术源头供给,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
加速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布局
事实上,当前,山东正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
山东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李永华此前表示,山东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力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抢抓“新三样”发展风口,推动有研大硅片、天岳碳化硅衬底、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齐翔腾达己二腈等重大项目加速释放产能。高标准制定实施行动计划,聚焦突破氢能及储能、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元宇宙、磁悬浮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成势见效。
秦可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山东省发改委刚刚结束了我省未来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的公示,潍坊元宇宙产业集群等15个产业集群上榜。从名单可以清楚看出,我省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新一代核能、氢能及储能、基因和细胞诊疗、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深海极地开发、未来网络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一定优势,歌尔、海阳核电、东岳未来、济钢防务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协同研发或生产关系较为紧密;研发、金融和其他服务机构相对集聚,建立了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应组织。
而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风电产业是山东“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规划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山东海上风电实现并网发电“零突破”,累计并网规模达31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山东在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力,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保持在国内前列。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成功开发出了大尺寸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使得电光调制器性能更好、耗电更少、集成度更高,非常适合应用于800G以上光模块,能够大幅提高光纤通讯速度,减少能耗。目前晶正电子正在济南综合保税区建设新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为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关键材料平台。”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胡文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山东森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拉长氟材料产业链下游的重要深加工企业。公司拥有80多项发明专利,牵头制定了7个团体标准,“超细长丝”“声学膜”“高强膜”“5G通信用高频高速基板”等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实现国产替代,填补行业空白。
“我们将依托山东省重大项目-PTFE电子专用材料制造项目,着力开发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所需突破性材料。”山东森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钦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首先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打造生物制造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导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底气和优势
“作为制造业和工业大省,山东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优势。”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秦可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前三季度,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1.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6.0%,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6.6%和32.6%,分别高于全部投资31.1和27.1个百分点。培育壮大32个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济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强劲,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新三样”出口大幅增长40.6%。
同时,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较强优势,“新三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三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五成。近两年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过45%,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范玉波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明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其中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等内容放到了突出位置,再次为我们做好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范玉波表示。
近年来,山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纵深推进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实施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体系,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带动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范玉波认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加快形成山东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创新生态圈,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动融合集群发展。立足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新兴服务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努力构建形成“5+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聚焦生命科学、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着力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并进一步支持省内国家级高新区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领域的研发合作,强化未来产业技术源头供给,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
加速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布局
事实上,当前,山东正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
山东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李永华此前表示,山东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力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抢抓“新三样”发展风口,推动有研大硅片、天岳碳化硅衬底、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齐翔腾达己二腈等重大项目加速释放产能。高标准制定实施行动计划,聚焦突破氢能及储能、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元宇宙、磁悬浮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成势见效。
秦可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山东省发改委刚刚结束了我省未来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的公示,潍坊元宇宙产业集群等15个产业集群上榜。从名单可以清楚看出,我省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新一代核能、氢能及储能、基因和细胞诊疗、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深海极地开发、未来网络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一定优势,歌尔、海阳核电、东岳未来、济钢防务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协同研发或生产关系较为紧密;研发、金融和其他服务机构相对集聚,建立了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应组织。
而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风电产业是山东“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规划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山东海上风电实现并网发电“零突破”,累计并网规模达31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山东在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力,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保持在国内前列。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成功开发出了大尺寸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使得电光调制器性能更好、耗电更少、集成度更高,非常适合应用于800G以上光模块,能够大幅提高光纤通讯速度,减少能耗。目前晶正电子正在济南综合保税区建设新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为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关键材料平台。”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胡文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山东森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拉长氟材料产业链下游的重要深加工企业。公司拥有80多项发明专利,牵头制定了7个团体标准,“超细长丝”“声学膜”“高强膜”“5G通信用高频高速基板”等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实现国产替代,填补行业空白。
“我们将依托山东省重大项目-PTFE电子专用材料制造项目,着力开发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所需突破性材料。”山东森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钦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