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是蓝色国土的耕耘者,是海运强国的基石,在推动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中一路先行,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山东省海员工会充分发挥产业工会离产业工人最近、服务产业工人最直接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质增效,着力构建产改“四化”新机制、实践打造职工“四有”新载体,海员职工技能素质不断提高、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主力军作用、主人翁地位日益彰显。
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将推进产改列入全委会和常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制定出台海员产业工人改革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产改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围绕改革痛点、堵点、难点,加大改革力度,压实工作责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和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产改内部制度体系。办好各级各类企业家和工会干部培训班,提高产改工作的认知度,促进企业由“不想改革”向“我要改革”转变。坚持“试点先行”导向,鼓励试点企业大胆探索实践,注重总结提炼,完善规范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在全省水运系统宣传推广。形成改革合力。将产改作为海员工会工作的“一号工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地方工会、行业协会的支持,利用山东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构建起了“工会牵头组织、企业主体实施、职工广泛参与、多方协同配合”的工作推进格局。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海员职工思想有航标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信仰之基。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宣传教育和传承“红船”精神征文、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建在一线、建在船上,坚持“党工共建”,打牢支部堡垒战斗力基础。弘扬“三种精神”,擦亮奋斗底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方式,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劳动模范和工匠人物故事。推出劳模先进事迹网上展播活动,推动宣讲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船舶,引起海员职工热烈反响。举办“世界海员日”和“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突出宣传山东海员克服疫情影响、勇做海上最美“逆行者”的担当精神,激发了广大职工创先争优的建功热情,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海洋、关注海员的浓厚氛围。加强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引导。指导创办《山东海员》杂志,展现山东海员精神风貌。建成省内首家海上文明实践站,打造海上文明的全新阵地。启动全国首个“海员心理健康公益促进计划”,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线上打造“省海员工会微信公众号”,2018年开通以来累计编发各类文章1500余篇。
实化平台载体搭建,海员职工成长有天地
完善竞赛体系,搭建强技舞台。着力实施“当好主力军、聚力新动能、建功新时代”劳动竞赛工程和“山东省水运工匠”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为一体的竞赛机制。主导举办山东省船员技能大赛、山东省船舶危防管理技能竞赛、山东海事系统网络安全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加大选树力度,激活创新潜能。山东省总工会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海事局联合制定印发《关于在全省水运系统开展创新创优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涵盖创新创效、安全生产、职业技能、岗位建功、规范化建设五大模块,形成“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荐一批、发布一批”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职工创新创效工程,大力培养“职工院士”,培育“大国工匠”“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技术创新、集中攻关。深化产教融合,筑造成长摇篮。强化校企联动,搭建合作平台,引导职业院校加强“订单式”培养,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山东海员”培训品牌在全国打响。组建山东省内首个船员管理业务创新工作室,每年培训量增加4000余人次。引导企业岗前、在岗教育培训两手抓,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中国铁建港航局第三工程公司打造“工地夜校”“总工讲堂”“职工书屋”“导师带徒”四维一体的教培品牌。
优化激励机制建设,海员职工成才有奔头
打通海员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积极探索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畅通海员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的路径。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为首席高级技师争取本单位副总经理或高级工程师同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待遇。山东港口集团建立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个职业发展通道,每个通道设置7个业务职级,一批“张连钢型”专业人才晋升为高级别专家,一批“许振超型”技能人才晋级为技能大师。推动建立技能导向激励机制。指导企业建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晋升制度,促进培养、考核、使用、待遇各环节相统一。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修订完善18个职业25个工种等级技术标准,每年完成评价考核12个职业、实现职务晋升1000余人。提升海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持续推进增加产业工人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各级工会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
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将推进产改列入全委会和常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制定出台海员产业工人改革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产改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围绕改革痛点、堵点、难点,加大改革力度,压实工作责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和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产改内部制度体系。办好各级各类企业家和工会干部培训班,提高产改工作的认知度,促进企业由“不想改革”向“我要改革”转变。坚持“试点先行”导向,鼓励试点企业大胆探索实践,注重总结提炼,完善规范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在全省水运系统宣传推广。形成改革合力。将产改作为海员工会工作的“一号工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地方工会、行业协会的支持,利用山东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构建起了“工会牵头组织、企业主体实施、职工广泛参与、多方协同配合”的工作推进格局。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海员职工思想有航标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信仰之基。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宣传教育和传承“红船”精神征文、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建在一线、建在船上,坚持“党工共建”,打牢支部堡垒战斗力基础。弘扬“三种精神”,擦亮奋斗底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方式,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劳动模范和工匠人物故事。推出劳模先进事迹网上展播活动,推动宣讲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船舶,引起海员职工热烈反响。举办“世界海员日”和“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突出宣传山东海员克服疫情影响、勇做海上最美“逆行者”的担当精神,激发了广大职工创先争优的建功热情,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海洋、关注海员的浓厚氛围。加强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引导。指导创办《山东海员》杂志,展现山东海员精神风貌。建成省内首家海上文明实践站,打造海上文明的全新阵地。启动全国首个“海员心理健康公益促进计划”,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线上打造“省海员工会微信公众号”,2018年开通以来累计编发各类文章1500余篇。
实化平台载体搭建,海员职工成长有天地
完善竞赛体系,搭建强技舞台。着力实施“当好主力军、聚力新动能、建功新时代”劳动竞赛工程和“山东省水运工匠”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为一体的竞赛机制。主导举办山东省船员技能大赛、山东省船舶危防管理技能竞赛、山东海事系统网络安全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加大选树力度,激活创新潜能。山东省总工会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海事局联合制定印发《关于在全省水运系统开展创新创优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涵盖创新创效、安全生产、职业技能、岗位建功、规范化建设五大模块,形成“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荐一批、发布一批”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职工创新创效工程,大力培养“职工院士”,培育“大国工匠”“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技术创新、集中攻关。深化产教融合,筑造成长摇篮。强化校企联动,搭建合作平台,引导职业院校加强“订单式”培养,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山东海员”培训品牌在全国打响。组建山东省内首个船员管理业务创新工作室,每年培训量增加4000余人次。引导企业岗前、在岗教育培训两手抓,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中国铁建港航局第三工程公司打造“工地夜校”“总工讲堂”“职工书屋”“导师带徒”四维一体的教培品牌。
优化激励机制建设,海员职工成才有奔头
打通海员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积极探索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畅通海员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的路径。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为首席高级技师争取本单位副总经理或高级工程师同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待遇。山东港口集团建立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个职业发展通道,每个通道设置7个业务职级,一批“张连钢型”专业人才晋升为高级别专家,一批“许振超型”技能人才晋级为技能大师。推动建立技能导向激励机制。指导企业建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晋升制度,促进培养、考核、使用、待遇各环节相统一。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修订完善18个职业25个工种等级技术标准,每年完成评价考核12个职业、实现职务晋升1000余人。提升海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持续推进增加产业工人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各级工会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