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山乡间,越来越多山村里、河边的寨子里,护好生态的乡亲们端起了生态饭碗,用另一种方式续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故事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自然资源部网站披露,截至2023年8月,“中国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多万亩,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受益于“中国山水工程”,每年流入黄河的黄沙减少了100万立方米;除此之外在山东各地,一座座荒山正在化为果园和农田。
从山顶到海洋的
保护治理大格局
“中国山水工程”是中国政府推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同时也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
目前,在我国广袤的陆地与绵长的海岸线上,“中国山水工程”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广袤山林间,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在植树造林方面,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造林10.2亿亩,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近20年全球新增加绿化面积约1/4来自我国。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60万亩。
在矿山修复方面,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以长江干支流、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黄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治理面积435万亩。下一步,还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修复面积280万亩。
当下,山水林田湖草沙已经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所以,“中国山水工程”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预计到“十四五”末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据介绍,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价,“中国山水工程”是最具雄心、最有希望、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恢复范例之一。相关专家据此认为,中国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其影响也一定是世界性的。这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了根本性基础,提供了根本性保障,也对于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生态修复+”惠及全社会
目前,山东正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各地也通过建设“中国山水工程”惠及全社会,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临沂市沂南县西高庄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过去,这里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加上多年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水土流失严重。为此,沂南县成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工作专班,包含了自然资源、水利、水源涵养、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参与,专门落实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建设。
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是正在实施的“中国山水工程”中的一项。目前,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已实施项目53个,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400平方公里;而通过整治改造梯田,现在的西高庄村一座座荒山变成了梯田,更是多出了1000多亩高质量农田。
在东营市胜利林场,树木茂密、水草丰美,这里被认为是“好生态出好产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典型。据了解,当地的林下赤松茸基地采摘,每年可为林场带来2000余万元的产值,作为当地近郊游的热门景点,林场每年可接待游客5万余人。
于是,在辽阔山乡间,越来越多山里的村子、河边的寨子里,护好生态的乡亲们端起了生态饭碗,用另一种方式续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故事。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已在部分地方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下一步将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自然资源部网站披露,截至2023年8月,“中国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多万亩,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受益于“中国山水工程”,每年流入黄河的黄沙减少了100万立方米;除此之外在山东各地,一座座荒山正在化为果园和农田。
从山顶到海洋的
保护治理大格局
“中国山水工程”是中国政府推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同时也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
目前,在我国广袤的陆地与绵长的海岸线上,“中国山水工程”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广袤山林间,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在植树造林方面,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造林10.2亿亩,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近20年全球新增加绿化面积约1/4来自我国。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60万亩。
在矿山修复方面,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以长江干支流、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黄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治理面积435万亩。下一步,还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修复面积280万亩。
当下,山水林田湖草沙已经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所以,“中国山水工程”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预计到“十四五”末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据介绍,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价,“中国山水工程”是最具雄心、最有希望、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恢复范例之一。相关专家据此认为,中国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其影响也一定是世界性的。这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了根本性基础,提供了根本性保障,也对于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生态修复+”惠及全社会
目前,山东正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各地也通过建设“中国山水工程”惠及全社会,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临沂市沂南县西高庄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过去,这里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加上多年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水土流失严重。为此,沂南县成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工作专班,包含了自然资源、水利、水源涵养、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参与,专门落实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建设。
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是正在实施的“中国山水工程”中的一项。目前,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已实施项目53个,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400平方公里;而通过整治改造梯田,现在的西高庄村一座座荒山变成了梯田,更是多出了1000多亩高质量农田。
在东营市胜利林场,树木茂密、水草丰美,这里被认为是“好生态出好产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典型。据了解,当地的林下赤松茸基地采摘,每年可为林场带来2000余万元的产值,作为当地近郊游的热门景点,林场每年可接待游客5万余人。
于是,在辽阔山乡间,越来越多山里的村子、河边的寨子里,护好生态的乡亲们端起了生态饭碗,用另一种方式续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故事。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已在部分地方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下一步将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