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地处鲁冀两省交界处,黄河主流曾两次流经夏津,改道后留下了30万亩沙河地,称之为“黄河故道”。夏津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即为老黄河之遗迹,其中拥有总面积6000多亩的古桑林,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2018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山东省唯一。夏津县紧紧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桑产业,以农旅融合拉长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在探索中实现三产融合循环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夏津实践。
在保护中开发,坚持生态与产业同行。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在没有开发旅游之前,经历几次砍伐,由清末的8万亩锐减到6000亩。近年来,夏津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古桑群内的2万余棵古树建立档案,签订管护责任书,每年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为了保护古桑树群生态,同时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免费发放果树苗等方式,逐步扩大桑树种植规模。通过农文旅融合,推动桑树种植面积增加至33450亩。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县里积极发展桑产业,将农业、工业、旅游、康养等产业要素聚合,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黄、桑籽油等,推动“桑”的全要素利用,开发出五大系列200余种商品,形成了近10亿元的综合产值。
在传承中创新,坚持旅游与文化融合。夏津先后投资32亿元,建设了依托古桑资源,先后建成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温泉度假村、旅游小镇等特色景区。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农桑文化,建设古桑文化展示馆。依托清代夏津知县朱国祥种桑治沙的历史事迹,打造朱国祥纪念馆。进一步拓展了旅游元素,使景点更具特色、内容更加丰富。先后举办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交流会、第三届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连续举办十六届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年接待游客突破260万人次。通过旅游业发展,夏津以及其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椹果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入选了“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
在发展中振兴,坚持县域和农民共富。夏津县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响力,设计应用了夏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夏津椹好”获评“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县里相继建设了颐寿小镇西闫庙村、古桑文化村落前屯村等特色村落。对生态旅游区内的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修复,鼓励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前屯村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成为“一街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古桑文化村,村集体收入增长了30万元,实现了从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到如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华丽转变。平安湖村、刘堤村、前屯村入选山东省景区化村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12个村落,每年生产椹果14000吨,与多家科研院所就桑产品的研发生产签署了合作协议,以种、养、加、销为主体的夏津桑产业发展框架与格局已基本形成。通过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发展,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作者系夏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