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头版

分拆上市:一分为二未必大于二

2023-04-03 作者: 时超 来源: 经济导报
  上市公司积极“分拆”,主要来自外在与内在的双重动力

  ◆导报记者 时超       

  “分拆上市”正成为资本市场的热词。近日,南方航空(600029.SH)公告称,拟将子公司南航物流分拆至上交所主板上市。鲁股方面,潍柴动力(000338.SZ)、海信视像(600060.SH)年内也发布“分拆上市”相关公告。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目前已经完成“分拆上市”的A股公司数量超过20家。同时,今年披露“分拆上市”公告的公司数量已超过10家。可见“分拆上市”动作,正呈现提速状态。
  上市公司如此积极“分拆”,主要来自外在与内在的双重动力。
  外部环境讲,去年初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分拆规则(试行)》,为上市公司的境内分拆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加上如今全面注册制实施,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上市机会都有所增加,提升企业“试水”的热情。
  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分拆上市”首先能够获得更多股权融资,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的优化。其次,能够推进分拆公司的股权激励和持股计划,助力公司业绩提升。还有,就是梳理公司业务,实现主业聚焦,更好推动主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不过,投资者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分拆上市”的计划都是利好,一分为二未必大于二。比如,去年11月底,中天科技(600522.SH)发布《关于启动分拆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境内上市前期筹备工作的议案》,随后第二天公司股价一字跌停,在下一个交易日又下跌6.05%。
  发生这种市场“用脚投票”的原因,就是中天科技海缆对于中天科技来说属于非常优质的资产,公司所处的海缆市场不仅未来需求前景看好,公司本身也是市场中的龙头。“分拆上市”的做法,不由会令各路资金担心母公司自身竞争力、估值受损。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来说,都要谨慎看待“分拆上市”。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适合“分拆上市”。投资者更要对“分拆上市”案例细致考量,警惕出现利益输送、过度证券化、同业竞争、掏空母公司等风险事件。监管层更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真正有融资需求、契合规则的公司进行“分拆上市”。
  如此考量,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国企是“分拆上市”的主力。因为不少国企虽然资产庞大,但不乏多元化经营的情况,很难做到专精一行。“分拆上市”可以切实改善相关公司的治理结构,实现“一业一企、一企一业”的专业化整合,通过市值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能够实现国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兼顾,助推国企价值重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部分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或蕴含较大的“分拆上市”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