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金融理财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分类标准及其意义探究

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中心小学张海峰颜永波冯晓声

2023-03-0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自2019年9月始,全国中小学生都用上语文统编教材。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古诗词,仅小学阶段在课文、日积月累等整首的古诗词内容就增加到120首,还有单元导语、课文引句等古诗词选句26句(首),共计146首(句),占课文篇数的30%以上,比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的75首又增加了71首(句),增幅达80%。
小学古诗词分布

  古诗词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滋养,还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能力。但现实是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上所花费的时间和教学收效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一是原来教材中的古诗词占比较小,一直维持在16%左右,教师对古诗词研究较少;二是没有把握好古诗词的分类标准,没有总结各类古诗词的特点,进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对古诗词分类上五花八门,相互交叉,分界不清,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可以为送别诗、军旅诗,还可是边塞诗、咏物诗;分类标准不一,所得结果就不一样。因此,对古诗词进行准确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课题组在山东省教科院专家培训的基础上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必研究太深,但是分类标准必须统一,界限分明,不能有交叉。我们课题组经过查阅资料认为古诗词有两种分类:一是按照格律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因为小学未涉及曲,这里不做说明);二是按照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喻理诗。
  按照格律来划分
  (一)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以时间为界限划分的,唐朝以前的诗歌以及以后诗人的仿作,如诗经、楚辞、歌行体等为古体诗。按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以诗经、建安体为主;五言诗,以汉乐府、古风为代表;六言诗,如《楚辞·九歌》《董逃行》;七言诗(含杂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古体诗在格律要求上比较自由,对仗、平仄没有严格要求,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描写不假雕饰,音韵声律自然。创作方法基本上走的是“赋”“比”“兴”的路子,比兴结合,平铺直叙,通俗晓畅,自然质朴是其主要的艺术特点。
  (二)近体诗 
  近体诗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初唐,发展于盛唐。首先,近体诗由于句数不同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类,又分为五言和七言。其次,近体诗讲究押韵,以构成诗歌的音乐旋律美。近体诗多用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余单句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并且要求比较严格。再次,近体诗讲究平仄,简洁说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否则就不属于近体诗。由于合辙押韵,讲究平仄,诗歌具有音乐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诵读。
  (三)词
  词的萌芽出现在南朝,到隋唐时期开始兴起,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一种歌诗。由于词的每个句子长度不一致、字数不一,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宋代达到了词的顶峰时期。词因字数多少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之别。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押韵、声调、平仄上都有规定。个别词一调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调名(词牌),即同调异名,如“念奴娇”又叫“酹江月”“大江东去”等。词也讲究押韵,但比近体诗要宽泛。词的平仄是固定的,比近体诗的要求更严苛,限制更多,不能进行变动。
  (四)格律划分的意义
  诗歌是一种吟咏、唱诵的文学形式。按格律划分诗词,让人们了解各类诗词的特点及韵律规律,可以用来指导诵读。不管是哪一类,都是由诗歌中词语的意思与平仄声律结合起来诵读,产生有节奏的停顿,抑扬顿挫,具有声律美。在优美的声律中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古体诗不要求押韵,根据每句的词语意思与字数划分音步。由于有音步的划分,诗歌的节奏感才能体现出来,诵读起来高低起伏、委婉顿挫,令人荡气回肠,百听不厌。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五言、七言可以借鉴近体诗的诵读方式。
  近体诗讲究平仄、音律,具有音韵美、节奏美,因此要根据平仄规律停顿才能体现。平就是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所谓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古代还有入声的调,普通话里没有了,古入声字大多归入仄声。根据平仄可将近体诗分为“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四种形式。诵读时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旧仄很奇特。平声低长仄高短,韵字出现要凸显。二四六处要分明,反复斟酌动真情。”五言诗可以采用“二三式”音步诵读。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二三式”还可以分解为“二一二式”和“二二一式”。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二二一式”,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七言是在五言前加两个音节的词语构成的,因此采用“四三式”音步,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四三式”音步又可分解为“二二二一”式和“二二一二”式。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不管哪种停顿方式,都应该依据诗句意思与语法结构来划分,不能因为套用停顿节奏而打破语法结构,拆解词语或短语。
  词也讲求平仄规律,应根据每句的词语意思与字数划分音步进行停顿。三言一般为“一二式”或“二一式”;四言、六言则二字一停顿;五言、七言则借鉴诗歌的停顿。但《沁园春》的五言句除外,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望”就是“一字逗”提领下面四字,读作“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由于小学涉及的词较少,只有16首,涉及词牌又多,共12种,不再赘述。
  按照表达方式划分
  (一)叙事诗
  叙事诗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简洁清晰的人物形象等叙事的基本内容,采用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有时还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故事情节集中、简洁,采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等。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赠汪伦》等。叙事诗虽然短小,但是也能用渲染烘托、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具有无限的魅力。
  (二)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因其内容不同分为描摹诗、咏物诗、抒怀诗三类。
  1.描摹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如骆宾王的《鹅》主要是采用动静虚实的写法,白、绿、红、清形成色彩对比,浮为静、拨为动,动静结合,鹅的可爱跃然纸上。
  2.咏物诗,即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种物品的描绘来寄托、表达、展示自己的抱负、志向和意愿。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实际是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比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的《石灰吟》。
  3.咏怀诗,也叫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发诗人的怀抱情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诗人往往通过政治事件、百姓生活的现实出发,来抒发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感想、怀才不遇的苦闷,关心、同情人民的疾苦,讽刺、批判统治者,寄托了渴望盛世的理想。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人表达了朋友远行的惜别、不舍之情,更主要的是展现出诗人对前途豪迈豁达的胸襟。
  (三)喻理诗
  喻理诗往往抓住景、物、事的特点,进而联想社会生活实际,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这类诗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可以分为寓理于形象、寓理于抒情和议论说理相结合三类。
  1.寓理于形象,就是在对所描绘的形象、意象中蕴含道理或哲理。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比喻生命力强劲的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也摧残和消灭扼杀不了的。
  2.寓理于抒情,就是在抒发感情中蕴含道理、哲理,大多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3.议论说理相结合,即在议论中蕴含哲理,多用比喻等修辞法。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景也好,言情也好,句句都是在说明道理,启迪人们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须超越狭隘的范围和时空,摆脱主观的偏见。
  (四)按表达方式分类的意义
  根据表达方式分类,目的是加深对诗词意义的理解。如《芙蓉楼送辛渐》往往归为送别诗,送别诗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根据表达方式把它归为借送别而咏怀的诗,用咏怀诗的概念就理所当然地推理出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
  《塞下曲》按照以往标准归类为边塞诗或军旅诗,表达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而把它归为描写军旅生活的叙事诗,通过唐朝军队夜追逃军的过程,表现唐军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编者的编写意图下潜心钻研,刻苦实践,努力探究,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古诗词分类方法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既有兴趣、又有途径的学习古诗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