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头版

吃了“定心丸”后,房企该考虑转型了

2022-11-14 作者: 时超 来源: 经济导报
  ◆导报记者 时超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围绕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等六方面,实施16条具体措施。
  颇令市场兴奋的是,此次“金融16条”是今年央行首次联合银保监会印发的房地产融资文件,涉及范围广、力度大,政策支持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如在贷款方面,政策提出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未来半年内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债券方面,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要知道,银行贷款与债券发行是房企最主要的两大融资方式,在行业资金收紧时期,过多的贷款负债也就成为较大的风险隐患。此次存量债务展期,可为房企短期资金周转提供空间,有效减少房企资金链短期压力,预计经营稳定但由于行业资金趋紧而短期流动性紧张的房企,有望率先脱困,迎来信用修复。
  当然,上述措施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房企的合理信贷支持提供了更多空间,坚定了市场对房地产行业融资修复的信心,更有利于引导市场对民营房企,缓解房企资金压力,起到切实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可以想象,随着“金融16条”举措落地,房地产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房地产企业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应对、解决其面临的困难。
  但同时,房企也要意识到,政策面的短期调整,不会影响到行业长期发展态势。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现在处于成熟期后的转型阶段,行业发展红利消失,企业不但要与同行激烈竞争,更要面临政策面的调整,房地产“躺赢时代”结束。以往高负债、盲目扩张、大而不倒的发展思路,都已是过眼云烟,房企要想生存,转型是必由之路。
  而由旧模式向新模式探索转型,本质上是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降杠杆、重营运、轻资产、优服务”是房企探索的方向。未来,在稳定的供需市场、有限的增量空间下,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重资产向轻资产,从“让老百姓有房住”向“让老百姓住得更好”转型,做好这些工作,才是房企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