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怎样突破能源发展约束,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是其中关键。梳理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港航物流产业这一非煤板块的发展壮大,既有天时地利更有“人和”,而“人和”就是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凝聚力。只有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凝聚起来,才能引导好企业职工,才能使大家共同朝着转型升级这一目标砥砺前行。
企业转型升级
队伍也要转型升级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信息传播都会对职工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影响,在国企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干部“述思想”活动变得更加重要。彻底摆脱“井筒思维”“港口思维”“车间思维”,突破旧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大局意识,树立新观念,尤其是国企党员干部要按照“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否有利于企业提升效益,是否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职工幸福感”的原则来考虑工作。
面对煤炭资源日渐减少的严峻挑战,拉长加粗产业链条,通过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拓市场,建设大港口,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布局干支衔接、河海联通、多式联运的物流贸易网络,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换言之,这也是当前形势下的积极应对措施。但快速转型的背后,也是所有干部职工队伍的转型,这样使得职工队伍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煤炭行业的产业工人日益变成多元化群体,企业员工在港航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区别。怎么适应转型后的思维,如何将所有职工观念变成一致,这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不论是3人小团队还是3000人的大型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每一个职工队伍都是由个体组成,加强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加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与职工的沟通中,尤其是一线职工,如果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多了,自然而然认识也会变多,认同感随之而来,也就容易和企业保持统一思想。
在“学”上下功夫
提升集团影响力
高标准定位,抓实抓牢理想信念教育。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来推动上级党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基层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等方式,实现学习教育全方位、多元化,同时坚持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制度执行,结合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制度来落实思想教育,突出务实管用,形成最大合力。该集团统筹推进宣传引导、正向激励、探索创新等工作,不断挖掘有效措施、亮点经验,利用“内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广,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做好新闻宣传,发挥示范效应,讲好“济宁能源故事”。
在“思”上做文章。思想引领,组建济宁能源形势任务教育宣讲团,组织四个层面的宣讲活动。邀请市委党校宣讲团成员开展理论宣讲,为领导干部补足精神之“钙”;遴选理论功底扎实的党群领导干部,以“全文领学、重点辅导、联系实际”的方式,提供“订单式”宣讲服务;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采用“讲授+谈话”的方式,把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交流;选拔基层骨干宣讲员,全部奔赴一线,开展全覆盖式宣讲。开展“打造千亿集团,我来担当我来干”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举办“民意5来听”系列活动,为群众送祝福、送健康,并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典型。
在“融”上见实效。融入党建,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推进“一企一品牌”工程,成功打造义桥煤矿“双百双强”、阳城煤电“思政聚心”等党建品牌,示范带动党建工作全面规范提升。实施“奋战百天、献礼百年”系列工作,部署实施20项系列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实施企业文化铸魂工程。
济宁能源人形成了“为社会做贡献、为企业求发展、为职工谋福利”的核心理念,涵养了“讲客观就是对抗命令,找理由就是逃避责任,讲条件就是缺乏能力”的执行力文化。建立“职工思想动态信息卡”收集制度、员工思想动态研判制度、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所思所盼所忧的契合点,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首批205项“我为职工办实事”项目有序推进,落实企业年金、关心关爱退休职工等民生举措429项,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济宁能源投资2600多万元解决接管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为方圆忻居1784户居民办理房产证,解决了群众10多年不能办证的难题。打造“万众红心”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参与“慈心一日捐”“共建济宁希望小屋”等慈善公益活动,累计完成慈善捐赠4143万元。
企业转型升级
队伍也要转型升级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信息传播都会对职工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影响,在国企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干部“述思想”活动变得更加重要。彻底摆脱“井筒思维”“港口思维”“车间思维”,突破旧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大局意识,树立新观念,尤其是国企党员干部要按照“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否有利于企业提升效益,是否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职工幸福感”的原则来考虑工作。
面对煤炭资源日渐减少的严峻挑战,拉长加粗产业链条,通过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拓市场,建设大港口,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布局干支衔接、河海联通、多式联运的物流贸易网络,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换言之,这也是当前形势下的积极应对措施。但快速转型的背后,也是所有干部职工队伍的转型,这样使得职工队伍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煤炭行业的产业工人日益变成多元化群体,企业员工在港航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区别。怎么适应转型后的思维,如何将所有职工观念变成一致,这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不论是3人小团队还是3000人的大型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每一个职工队伍都是由个体组成,加强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加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与职工的沟通中,尤其是一线职工,如果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多了,自然而然认识也会变多,认同感随之而来,也就容易和企业保持统一思想。
在“学”上下功夫
提升集团影响力
高标准定位,抓实抓牢理想信念教育。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来推动上级党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基层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等方式,实现学习教育全方位、多元化,同时坚持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制度执行,结合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制度来落实思想教育,突出务实管用,形成最大合力。该集团统筹推进宣传引导、正向激励、探索创新等工作,不断挖掘有效措施、亮点经验,利用“内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广,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做好新闻宣传,发挥示范效应,讲好“济宁能源故事”。
在“思”上做文章。思想引领,组建济宁能源形势任务教育宣讲团,组织四个层面的宣讲活动。邀请市委党校宣讲团成员开展理论宣讲,为领导干部补足精神之“钙”;遴选理论功底扎实的党群领导干部,以“全文领学、重点辅导、联系实际”的方式,提供“订单式”宣讲服务;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采用“讲授+谈话”的方式,把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交流;选拔基层骨干宣讲员,全部奔赴一线,开展全覆盖式宣讲。开展“打造千亿集团,我来担当我来干”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举办“民意5来听”系列活动,为群众送祝福、送健康,并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典型。
在“融”上见实效。融入党建,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推进“一企一品牌”工程,成功打造义桥煤矿“双百双强”、阳城煤电“思政聚心”等党建品牌,示范带动党建工作全面规范提升。实施“奋战百天、献礼百年”系列工作,部署实施20项系列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实施企业文化铸魂工程。
济宁能源人形成了“为社会做贡献、为企业求发展、为职工谋福利”的核心理念,涵养了“讲客观就是对抗命令,找理由就是逃避责任,讲条件就是缺乏能力”的执行力文化。建立“职工思想动态信息卡”收集制度、员工思想动态研判制度、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所思所盼所忧的契合点,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首批205项“我为职工办实事”项目有序推进,落实企业年金、关心关爱退休职工等民生举措429项,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济宁能源投资2600多万元解决接管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为方圆忻居1784户居民办理房产证,解决了群众10多年不能办证的难题。打造“万众红心”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参与“慈心一日捐”“共建济宁希望小屋”等慈善公益活动,累计完成慈善捐赠41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