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促进健康老龄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对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能否有个健康幸福的老年生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关键作用。下面从老年心理节点、心理特点入手,提出幸福老年的心理调适建议。
“老了”的心理节点
是人都会老,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什么时候算“老了”?其实“老”在生理上是一个渐进过程,而在心理上有以下三个不同节点:
年龄节点。中国传统观点认为60岁以后就老了,以前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时,非农业户口的人一般是60岁退休,农业户口在60岁时也基本有了第三代,于是60岁以后便有“老”的感受。
疾病节点。有的人不以年龄为节点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老,身体条件好些就没啥感觉。但是突如其来得一场大病,或配偶病了,或有的视力、听力等功能退化明显,或体检指标异常还没有明显病症时,立即觉得自己老了。
事件节点。除了一病催人老,生理功能退化以外,还有很多社会事件不断提醒自己“老了”。比如身边老友去世、孩子结婚、女人更年期、公职人员退居二线等。在生活中遇到非常吃力、非常努力也完不成的事件时,也会让人联想到“老了”。
“老了”的心理特点
人体功能大多在35-40岁以后逐渐衰退,有的是从视听感觉开始,有的是从四肢关节开始,因人而异。当遇到以上心理节点,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作用,严重的会影响到生活和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无用自卑。觉得自己老了,一般是和生理功能退化有关系,随着视力、听力、记忆力减退而来的反应迟缓不可避免,完成速度和质量再也达不到以前的标准了,很多人就觉得自己没用了。加上收入的减少和病痛而产生的人力财力的支出加大,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从而产生了无用自卑的感觉。
不甘不舍。有的人事业心、责任心特别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习惯亲力亲为和追求完美,一旦因为退休或者疾病等原因按下了“暂停键”,总觉得要坏了,一想到退了以后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不听从自己的意见,就痛苦不堪,从而吃不香睡不好。
孤独恐惧。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老人最大的问题是精神上的孤独恐惧,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明显。有的老人在丧偶初期一定要孩子同床陪伴,否则彻夜不能入睡,这其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孤独的恐惧。
挖掘“老”的价值
激发榜样力量
如何克服无用自卑、不甘不舍、孤独恐惧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看到“老”的价值,挖掘老人的成就感,进而激发老人的责任感。老人的人生经验非常丰富,无论政治的、工作的、生活的,都是下一代克服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追求美好的榜样。人人都有追求美好、趋利避害的本能。适逢国泰民安美好时代,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要没有太大意外,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会逐渐积累,向上向好。但这个过程面临很多选择,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损失。面对困难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坚持、如何修正都是宝贵的经验。其中,有的是生活经验,有的甚至是大是大非的政治智慧,这对于后代来讲都是宝贵的财富。年轻人未来面临的困难各种各样,但是基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大差不差、早晚能用到,可以帮助后人少走一些弯路。有人担心后代会排斥,这些可以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沟通,达到和解后产生正面影响。
健康长寿的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回忆前辈的事情,比较重要的是寿命,由此关联前辈的健康情况。在自己病重的时候会念叨自己的各位长辈特别是父母都活了多少岁,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从这一点看,后辈以前辈为标杆,来比较衡量自己大约活多少岁,更多的是要赶超前辈多活几年。个体从健康到得病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慢性病在诊断之前,针对一些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维护健康,比如管理血压、体重,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方面的经验,都会给后人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所以健康长寿一定会给后辈带来正向激励,一代更比一代强。
文化传承的榜样。除了健康长寿,家庭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人的言行举止,孩子们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断模仿。所以老人是孩子自觉承担责任、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努力自律的榜样。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幸福老年的积极心理调适
“病由心生”,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影响健康,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积极健康的情绪正面情绪,让人感受到生活充实且富有意义。所以,只有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老年生活才能健康幸福,建议做好三点:
少些散漫心多些自律心——管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功能的衰退,很多人认为“老了”“不行了”,特别是刚退休没了组织约束,改变了生活规律,从而在饮食、作息以致个人形象衣着都给自己打折扣,开始放松甚至放纵起来、散漫起来。这样时间一长各种生理疾病开始显现,得病又验证自己“老了不行了”的想法,于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生活上严格自律特别重要,可以适当放松但不能放纵,建议首先从参与家务入手,如果能按点接送孩子最好,重新规划自己的家庭职责,理顺之后再发展一些自己的爱好,见缝插针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有个比较健康的身体,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
少些攀比心多些进取心——快乐学习。越上年纪越喜欢回忆和总结,这不是坏事,但总是要和谁比职务高低钱多钱少那就坏了。这时候要放下、想开,找到自己的爱好,积极学习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水平,比如手机摄影、吹拉弹唱、书法绘画、花鸟虫鱼等等,可以钻研进取乐在其中,不受外界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非常灵便,各种网上交流、会展、讲座等视频丰富多彩,只要钻进去简直就是快乐的海洋。耐心学习,一定会快乐无比。
少些苛求心多些包容心——与世和解。老年人应该做好自己,少些苛求,多些包容。时代在变,世界在变,换位思考一下,有些事情不可能按照原来思路去考虑、按照原来的办法去处理。后辈自有后辈福,坚信他们越来越好,默默祝福不干涉;随着时代变化竞争激烈,后辈也有他们的难处,不要苛求他们事事时时都能如自己的意愿,要是那样必然影响到孩子们的创新和发展,别再苛求他们,默默祝福能帮就帮。只有多些包容,与自己和解、与后辈和解、与社会和解、才能不断地互相滋养、互相助力,社会生活一定会越来远好。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尊老爱老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入老年(退休)生活,虽然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的事实不可改变,但是心理状态调整好了可以减缓这个过程。积极调适心态,高效管理健康,快乐学习进取,站在新起点,再创新辉煌,完全可以成就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大众报业集团离退休工作部韩相笃)
“老了”的心理节点
是人都会老,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什么时候算“老了”?其实“老”在生理上是一个渐进过程,而在心理上有以下三个不同节点:
年龄节点。中国传统观点认为60岁以后就老了,以前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时,非农业户口的人一般是60岁退休,农业户口在60岁时也基本有了第三代,于是60岁以后便有“老”的感受。
疾病节点。有的人不以年龄为节点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老,身体条件好些就没啥感觉。但是突如其来得一场大病,或配偶病了,或有的视力、听力等功能退化明显,或体检指标异常还没有明显病症时,立即觉得自己老了。
事件节点。除了一病催人老,生理功能退化以外,还有很多社会事件不断提醒自己“老了”。比如身边老友去世、孩子结婚、女人更年期、公职人员退居二线等。在生活中遇到非常吃力、非常努力也完不成的事件时,也会让人联想到“老了”。
“老了”的心理特点
人体功能大多在35-40岁以后逐渐衰退,有的是从视听感觉开始,有的是从四肢关节开始,因人而异。当遇到以上心理节点,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作用,严重的会影响到生活和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无用自卑。觉得自己老了,一般是和生理功能退化有关系,随着视力、听力、记忆力减退而来的反应迟缓不可避免,完成速度和质量再也达不到以前的标准了,很多人就觉得自己没用了。加上收入的减少和病痛而产生的人力财力的支出加大,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从而产生了无用自卑的感觉。
不甘不舍。有的人事业心、责任心特别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习惯亲力亲为和追求完美,一旦因为退休或者疾病等原因按下了“暂停键”,总觉得要坏了,一想到退了以后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不听从自己的意见,就痛苦不堪,从而吃不香睡不好。
孤独恐惧。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老人最大的问题是精神上的孤独恐惧,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明显。有的老人在丧偶初期一定要孩子同床陪伴,否则彻夜不能入睡,这其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孤独的恐惧。
挖掘“老”的价值
激发榜样力量
如何克服无用自卑、不甘不舍、孤独恐惧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看到“老”的价值,挖掘老人的成就感,进而激发老人的责任感。老人的人生经验非常丰富,无论政治的、工作的、生活的,都是下一代克服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追求美好的榜样。人人都有追求美好、趋利避害的本能。适逢国泰民安美好时代,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要没有太大意外,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会逐渐积累,向上向好。但这个过程面临很多选择,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损失。面对困难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坚持、如何修正都是宝贵的经验。其中,有的是生活经验,有的甚至是大是大非的政治智慧,这对于后代来讲都是宝贵的财富。年轻人未来面临的困难各种各样,但是基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大差不差、早晚能用到,可以帮助后人少走一些弯路。有人担心后代会排斥,这些可以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沟通,达到和解后产生正面影响。
健康长寿的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回忆前辈的事情,比较重要的是寿命,由此关联前辈的健康情况。在自己病重的时候会念叨自己的各位长辈特别是父母都活了多少岁,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从这一点看,后辈以前辈为标杆,来比较衡量自己大约活多少岁,更多的是要赶超前辈多活几年。个体从健康到得病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慢性病在诊断之前,针对一些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维护健康,比如管理血压、体重,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方面的经验,都会给后人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所以健康长寿一定会给后辈带来正向激励,一代更比一代强。
文化传承的榜样。除了健康长寿,家庭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人的言行举止,孩子们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断模仿。所以老人是孩子自觉承担责任、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努力自律的榜样。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幸福老年的积极心理调适
“病由心生”,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影响健康,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积极健康的情绪正面情绪,让人感受到生活充实且富有意义。所以,只有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老年生活才能健康幸福,建议做好三点:
少些散漫心多些自律心——管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功能的衰退,很多人认为“老了”“不行了”,特别是刚退休没了组织约束,改变了生活规律,从而在饮食、作息以致个人形象衣着都给自己打折扣,开始放松甚至放纵起来、散漫起来。这样时间一长各种生理疾病开始显现,得病又验证自己“老了不行了”的想法,于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生活上严格自律特别重要,可以适当放松但不能放纵,建议首先从参与家务入手,如果能按点接送孩子最好,重新规划自己的家庭职责,理顺之后再发展一些自己的爱好,见缝插针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有个比较健康的身体,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
少些攀比心多些进取心——快乐学习。越上年纪越喜欢回忆和总结,这不是坏事,但总是要和谁比职务高低钱多钱少那就坏了。这时候要放下、想开,找到自己的爱好,积极学习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水平,比如手机摄影、吹拉弹唱、书法绘画、花鸟虫鱼等等,可以钻研进取乐在其中,不受外界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非常灵便,各种网上交流、会展、讲座等视频丰富多彩,只要钻进去简直就是快乐的海洋。耐心学习,一定会快乐无比。
少些苛求心多些包容心——与世和解。老年人应该做好自己,少些苛求,多些包容。时代在变,世界在变,换位思考一下,有些事情不可能按照原来思路去考虑、按照原来的办法去处理。后辈自有后辈福,坚信他们越来越好,默默祝福不干涉;随着时代变化竞争激烈,后辈也有他们的难处,不要苛求他们事事时时都能如自己的意愿,要是那样必然影响到孩子们的创新和发展,别再苛求他们,默默祝福能帮就帮。只有多些包容,与自己和解、与后辈和解、与社会和解、才能不断地互相滋养、互相助力,社会生活一定会越来远好。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尊老爱老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入老年(退休)生活,虽然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的事实不可改变,但是心理状态调整好了可以减缓这个过程。积极调适心态,高效管理健康,快乐学习进取,站在新起点,再创新辉煌,完全可以成就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大众报业集团离退休工作部韩相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