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热点

多个产业规划陆续出台多场景应用获突破

“氢”启山东绿色能源未来

2022-02-23 作者: 戚晨 来源: 经济导报
  众多商用车车企都在积极加大投入氢能燃料电池和产品可商业化的操作。图为潍柴加氢站。
  围绕打造山东半岛氢能产业集群,从省级到市级层面,多个产业规划陆续出台,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入提速阶段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2021年,氢能赛道异常炽热。2022年,氢能成长继续加速,新计划和新项目连续落地。
  近日,山东省政府官网正式发布《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建设中国氢谷(济南)、东方氢岛(青岛)两大氢能产业高地,打造以潍坊、淄博为龙头的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聊城、济宁为龙头的燃料电池整车及氢能制储装备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山东半岛氢能产业集群,从省级到市级层面,多个产业规划陆续出台。顶层设计之下,山东氢能全产业链版图已雏形显现。
技术创新解决氢气循环泵问题
  冬奥会期间,中国首台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雪蜡车,在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顺利执行赛事保障任务。
  作为雪蜡车核心零部件——氢气循环泵的研发制造公司,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氢能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据公司邢经理介绍,为了完美配合赛道雪质、温度、空气湿度,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在氢气循环泵研发上下足了功夫,完成一系列技术突破创新。据了解,为解决氢气循环泵低温启动、密封性等问题,公司共申请专利66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
  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参加比赛训练,自然离不开各种交通工具。而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就是投入1000多辆搭载氢燃料电池的客运车辆,作为接驳媒体记者、运动员和现场观众的交通工具。这是全球首次大规模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接驳工具。
  除此之外,以货运车辆为主的应急电源发电车和运送蔬菜食品等后勤物资保障车也均使用氢能源车。此次我国在超低温、长距离、高频率的环境下大规模使用氢能源车,也将为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中国经验。
氢能汽车发展有章法
  潍柴动力2月1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固态锂电池相关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应用场景广泛。目前公司首款30kW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在潍坊投入运行,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相比于传统的煤炭供热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优势。
  潍柴动力相关负责人介绍,1月以来,公司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这是继2020年发布本体热效率50.23%的商业化柴油机后,实现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国七”排放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准备。据测算,与市场主流产品(46%热效率柴油机)相比,51%热效率柴油机可实现油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0%。
  “相较锂电,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在相同续驶里程下,燃料电池重卡凭借自重低的优势增加有效荷载;此外,燃料电池车能在10-15分钟内完成氢气加注,相较之下,纯电车型快充需1小时左右,慢充需近10小时,商用运营强度更高的重卡应当将氢燃料电池作为电动化的优选方案。”山东怡驾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李铭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面对前景无限的氢能市场,众多商用车车企已经有了明确规划,都在积极加大投入氢能燃料电池和产品可商业化的操作。
  据山东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目前山东积极开展燃料电池车辆示范运营,已推广燃料电池车辆848辆,涵盖公交、渣土、冷链物流和港口集卡等多种车型,开通燃料电池公交专线30余条,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其中,潍坊投运燃料电池车辆150辆,建成加氢站4座;青岛推广燃料电池车辆360余辆,建成加氢站4座,形成了合理的车站协同布局。
  根据各省市的规划目标,预计到2025年全国预计将建成加氢站超过1000座,推广氢燃料车超过5.4万辆。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推动和支持已变得非常冷静、理性,尤其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国家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更有节奏和章法。
  “当前,将现有的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落地商业化和规模化成为氢能源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点。尽管目前我国产氢规模达到全球第一,但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基础加氢设施等仍有待完善。”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同时,李铭分析,伴随政策的推动,氢能车型将得到更多消费者的了解和认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落地应用将随之迎来“最好时刻”。
氢能应用场景被打开
  《规划》中指出,科学布局公共加氢站,打造高速公路氢走廊。实施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项目,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
  为保障“氢走廊”建设,2021年12月30日,随着齐鲁石化氯碱厂氢能制备装置成功实现试充装,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CCUS配套项目——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首套氢气压缩充装项目全面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项目正式投用后,每年可外供氢气1000万立方米,可供一万辆轿车分别行驶近一万公里。
  山东高速服务开发集团创新分中心主任陈旭介绍,在“氢进万家”项目中,氢能高速及零碳服务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课题将建成两处零碳氢能服务区;建设可支持燃料电池车辆通行的高速公路连续里程不低于300公里、沿程新建加氢站不少于6座、每座加氢站日12小时加氢能力不低于500kg等重点工作。目前,全国首个高速加氢站已落户山东高速淄博服务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氢动力。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京沪粤+冀豫+山东“氢进万家”的示范推广格局。随着相关示范政策陆续公布,我国氢能产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山东“氢进万家”项目预计,到2025年,日供绿氢能力达150吨,纯氢管网敷设达180公里,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供能覆盖1.2万户,新增加氢站35座,推广燃料电池整车6000辆等,届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整个示范工程预计总投入超过100亿元,将拉动起一个千亿级氢能产业。
  在1月8日举办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运行情况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随着“双碳”愿景目标在全球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氢能成为能源转型发展的未来方向,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入提速阶段。立足当前,科技部和山东省联合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开展氢能多场景示范应用,构建“制-储-运-加-用”一体化氢能供给体系,为实现“双碳”愿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面向未来,要积极构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构筑以骨干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联合攻关的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氢能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
  山东省将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氢进万家”项目将围绕交通运输、家庭用能、工业发电等领域打造氢能示范样板。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省已累计出台29项氢能产业专项政策,其中省级政策6项,市级政策23项;印发《山东省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编制发布2项氢能产业国家标准,9项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重点示范城市淄博、潍坊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成立了“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