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要以高能生态圈为引领,从基础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全链条优化,推动全要素质量提升、效率升级、动能转换
◆导报记者 吴淑娟 济南报道
8月1日,2021年(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2020年度中国医药产业百强榜单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大会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还举行了中国儿童用药大数据平台上线仪式。
建立“高能生态圈”
核心是创新
“医药产业作为创新主导型产业,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医药产业要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需要创新要素之间有机协同,全方位推进创新生态体系能级跃升。”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医药企业要抓紧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高能生态圈为引领,从基础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全链条优化,推动全要素质量提升、效率升级、动能转换。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表示,医药企业要围绕“共筑高能生态圈”这一主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原始创新、产业布局、研发链条、品控体系等领域,解决长期以来的“卡脖子”问题。
孙咸泽建议医药企业强化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百强榜单中排名上升显著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线组合。2020年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支出为6.33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6.8%,均创历年最高。”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文表示。
作为山东医药产业的领头羊,齐鲁制药位列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第9位,已连续多年位列前10名。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燕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研发创新,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将占到销售收入的11.8%,达到39亿元。
据介绍,齐鲁制药研发投入占比,由几年前占销售收入的5%-8%,快速提高至目前的8%-10%;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12亿元,猛增到2020年的26.5亿元。
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0年,山东医药工业规模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齐鲁制药、鲁南制药、新华制药等都是国内一流医药企业。2020年山东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达到616家,实现营业收入2783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利润总额469.2亿元,同比增长34.2%;完成出口交货值268.5亿元,同比增长36.2%。
抢抓机遇
打造医药强省
济南市工信局副局长尹衍忠在会上对济南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推介时表示,济南将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优厚的奖励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按年度实际研发投入的15%给予补助;对新获批国家一类新药的企业,最高给予1亿元奖励;对国内外顶尖医药人才和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据尹衍忠介绍,济南将重点发展东部的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和西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两核”,多点布局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济南中医药国际科技城、商河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园、莱芜生物医药产业园、平阴阿胶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力争达到3000亿级规模,基本建成全球医疗服务新高地、医药服务新中心和药械智造新基地。
山东省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张忠军此前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山东医药企业加快研发创新,建设和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国家P3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实验室(筹)1个、省重点实验室3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4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6个。截至2020年底,全省生物医药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14873件,药物临床试验数量达到1008个,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Ⅰ、Ⅱ类新药数量达到2480件,国产药品获批数量9745件,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4942件。
据了解,山东将实施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在创新药物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建设实验室,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紧密合作机构,聚焦行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重点攻关,深度推动新药、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在全省布局建设功能齐全、重点各异、各有特色的医药产业基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协同、资源集聚、政策配套衔接、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区。
◆导报记者 吴淑娟 济南报道
8月1日,2021年(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2020年度中国医药产业百强榜单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大会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还举行了中国儿童用药大数据平台上线仪式。
建立“高能生态圈”
核心是创新
“医药产业作为创新主导型产业,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医药产业要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需要创新要素之间有机协同,全方位推进创新生态体系能级跃升。”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医药企业要抓紧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高能生态圈为引领,从基础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全链条优化,推动全要素质量提升、效率升级、动能转换。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表示,医药企业要围绕“共筑高能生态圈”这一主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原始创新、产业布局、研发链条、品控体系等领域,解决长期以来的“卡脖子”问题。
孙咸泽建议医药企业强化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百强榜单中排名上升显著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线组合。2020年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支出为6.33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6.8%,均创历年最高。”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文表示。
作为山东医药产业的领头羊,齐鲁制药位列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第9位,已连续多年位列前10名。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燕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研发创新,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将占到销售收入的11.8%,达到39亿元。
据介绍,齐鲁制药研发投入占比,由几年前占销售收入的5%-8%,快速提高至目前的8%-10%;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12亿元,猛增到2020年的26.5亿元。
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0年,山东医药工业规模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齐鲁制药、鲁南制药、新华制药等都是国内一流医药企业。2020年山东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达到616家,实现营业收入2783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利润总额469.2亿元,同比增长34.2%;完成出口交货值268.5亿元,同比增长36.2%。
抢抓机遇
打造医药强省
济南市工信局副局长尹衍忠在会上对济南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推介时表示,济南将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优厚的奖励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按年度实际研发投入的15%给予补助;对新获批国家一类新药的企业,最高给予1亿元奖励;对国内外顶尖医药人才和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据尹衍忠介绍,济南将重点发展东部的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和西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两核”,多点布局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济南中医药国际科技城、商河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园、莱芜生物医药产业园、平阴阿胶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力争达到3000亿级规模,基本建成全球医疗服务新高地、医药服务新中心和药械智造新基地。
山东省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张忠军此前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山东医药企业加快研发创新,建设和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国家P3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实验室(筹)1个、省重点实验室3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4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6个。截至2020年底,全省生物医药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14873件,药物临床试验数量达到1008个,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Ⅰ、Ⅱ类新药数量达到2480件,国产药品获批数量9745件,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4942件。
据了解,山东将实施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在创新药物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建设实验室,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紧密合作机构,聚焦行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重点攻关,深度推动新药、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在全省布局建设功能齐全、重点各异、各有特色的医药产业基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协同、资源集聚、政策配套衔接、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