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多彩济宁 广告

济宁投入资金19.02亿元12.1万亩塌陷地得到治理

采煤塌陷区“蝶变”国家湿地公园

2021-05-31 作者: 聂尚芬 王汝雅 丁永宏 来源: 经济导报
  图为济宁太平国家湿地公园。
  济宁市秉承统筹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将全市划分为三大片区,以优先恢复耕地为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行动
  以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济宁市探索出了“控转并举、科技支撑、生态修复、盘活资源”等多元化的治理模式,2018年至2020年,济宁市累计投入资金19.02亿元,实施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78个、采煤塌陷地项目124个,修复破损山体1.6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12.1万亩。让塌陷地变成良田、生态公园和产业示范区,向着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态之城建设目标迈进。
创新导入型
煤塌区治理模式

  2018年,济宁市以非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为契机,开展了历史遗留非煤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据资料显示,目前,济宁市土地累计塌陷面积78万余亩。
  近年来,济宁市秉承统筹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将全市划分为三大片区,通过以优先恢复耕地为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行动。即:东部生态景观治理区,中部城市功能开发区,南部湿地保护治理区。
  围绕农业治理、生态治理、产业治理,济宁市在重点推进农业复垦的同时,大力推广光伏基地、储能和生态旅游、自然恢复等治理新模式,推进治理新技术应用,建设“塌陷地+光伏”基地,打造汶上农业复垦、高新区十里营、大屯村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等一批示范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资源共享、要素互补、产业互动的良性治理机制。2020年,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渔樵耕读”启动区正式开工,标志着山能集团探索产业导入型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按下启动键。此举不仅解决了矸石存放占用问题,还平整恢复了土地,为导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造了优良条件。
打造新生
湿地样板

  塌陷地治理不再单一采用传统的“挖深垫浅”治理模式,通过放缓波,让塌陷区里形成不同坡度,形成了水生植物群落。有了植物,塌陷区生态环境逐渐持续向好,目前区域内湿地面积占比达到42.75%。邹城市太平镇有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属于无法复垦的重度塌陷区。济宁市综合采用岸坡治理、生态复绿、鱼塘整治等方式,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标准实施生态治理,将此打造成煤炭塌陷地新生湿地建设样板。整体建筑布局采用“南静北闹”的格局,各处独具匠心,既起到了环境治理的作用,又体现了“孔孟之乡”的文化底蕴。目前,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400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5种。优良的生态环境还引来了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亮晶晶的珍珠”
助农增收

  2019年10月,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把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带到了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改善水质,调节水域生态平衡,他们在31个塌陷坑塘里挂养了珍珠蚌共计109万只,预计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养殖水域自西向东全长16公里,能够带动1000多名农民致富。今天的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珍珠养殖业成为了特色产业。
  在泗水县圣水峪废弃矿区土地修复项目中,惠丰农业开发工程有限公司累计流转土地8000亩,修复土地2000亩,种植葡萄700余亩,种植地瓜、蔬菜、樱桃等果蔬百余亩,种植的农产品均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生态原产地认证。同时,该公司建造了200余亩湿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小气候,吸引众多动物聚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自废弃矿区土地修复工程启动以来,年轻人告别四处奔波的日子,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致富,妇女和老人也可以到生态农场里干活。这样一来,村民的年收入由几年前的几千元增加到了现在的几万元。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累计支付农民土地流转金和工资1.04亿元,累计向附近村集体、个人捐款捐物300余万元。
(聂尚芬 王汝雅 丁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