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产经 广告

“书店+”带流量逆袭市场

绿皮火车变身书店 年轻人争相“打卡”

2021-05-26 作者: 戚晨 来源: 经济导报
  济南许多书店在拓展生存空间。图为搬到火车上的阡陌书店,工作人员在与读者互动。
  济南不少书店均选择“书店+”模式,通过文化活动运营、图书馆运营以及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来盈利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近日发布的《2020-2021年度中国实体书店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我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店1573家,新开数是关店数的2.6倍。
  实体书店在疫情影响下强势增加,超乎很多人的预期。经济导报记者调查走访了解到,面对电商的折扣力度,实体书店的价格不占优势;疫情对线下店铺的影响,也让实体书店背上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实体书店的吸引力,年轻人愿意来此看书约会,外地游客也愿意来打卡消费。
书店入驻“绿皮小火车”
  在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当天,伴着吉他弹奏的《阿拉伯风格绮想曲》,7053次列车从山东济南站出发开往泰山站。与以往不同,这列“最慢绿皮小火车”此次增添了“新旅客”:济南阡陌书店入驻车厢,第一家绿皮火车上的书店正式开业。
  慢阅读时光与“最慢小火车”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阡陌书店创始人郑国栋说,把书店搬进车厢的想法始于去年一次单独的旅程,“当时坐在7053的车厢,看到景色在车窗前慢慢滑过,我就决定要邀大家一起来‘虚度时光’。”
  郑国栋介绍,目前阡陌书店在济南有5家店,他做了不同的规划:胶济铁路博物馆店主打民国风,曲水亭店主打“二安文化”,省博店注重亲子市场,而五龙潭店则更倾向古籍的售卖,每一家店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和美学创意。
  在历下区CCPARK文化创意港内,山东省内第一家“作家书店”想书坊坐落于此。很多年轻读者乐意靠窗而坐,取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点一杯咖啡或者下午茶,在极具设计感的空间中,享受阅读的时光。
  想书坊联合创始人小新表示,与其他一些独立书店不同,想书坊这些年一直在开商场店,而且始终坚持做作家书店,用作家的力量来带动流量。“近年来,我们邀请到作家余华、马伯庸,以及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等名人名家领读,通过打造‘名人效应’扩大济南本土书店的影响力”。此外,想书坊还发起“青年写作者计划”“城市阅读计划”等,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年人的阅读习惯,把书与人联系在一起。
“书店+”拓展生存空间
  一位曾经经营过书店的负责人宋阳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自己当初租下了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的一栋老房子,主打怀旧风,累计投入了几十万。但实际经营起来,每天销售书籍和唱片的营业额很惨淡,难以支撑每个月6000多元的房租和人工等成本,后来只能闭门止损。
  郑国栋介绍,书店的成功运营无非开源、节流两个层面。阡陌书店的运营团队是一家文化品牌创意公司,从2019年就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实现了书店的“新旧动能转换”。与此同时,书店积极投入文化实践,在文创研发、创意市集、品牌策划、创意展览、文化大事件传播等诸多领域,进行了许多有效实践。
  经济导报记者走访济南多家“网红”“地标”书店发现,不少书店均选择“书店+”模式,通过文化活动运营、图书馆运营以及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来盈利,增加书店的文化、社交属性。
打造“文化新地标”
  从读书沙龙到脱口秀分享,从名家讲座到新书发布,从手工制作到书画展览……近年来涌现的各色概念书店,展示着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除了书本身的功能外,书店也成为高楼大厦、景区名胜之外的“文化新地标”。
  “作为济南本土书店,阡陌一直以守护、传承城市文化和原乡精神为己任,积极推广济南本土文化,研发出‘在这里读懂济南’全系列文创,书店策划推出的李清照、辛弃疾‘二安文化’主题文创已成为重要的城市伴手礼,这就是文化赋予阡陌书店的不竭动力。”郑国栋表示,要让读者一进店里就能感知“这里是济南”。为此要用书店来构建自己的文化符号,选一些济南的书,采用一些济南特色的陈设,再现济南的场景,用文创产品讲好济南故事。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和艺术空间”,积极鼓励实体书店的建立。
  “目前,中国实体书店的质量和颜值,在不断进步和迭代,很多耳熟能详的书店IP深入消费者和读者心中。”谈及未来,郑国栋表示,将推出更多版本的阡陌书店,深入城市的各个地标或者角落,真正实现书店的品牌愿景:阡陌纵横,书声遍处。通过让文化创意赋能书店,增加品牌影响力,让书店文化做城市文化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