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烟台1861文创园,成为山东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三个文化创意重点园区之一。 |
存量时代消费升级,文创产业可以让工业遗存迸发出新活力,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导报记者 初磊
城市更新中,随着工业厂区扩围变迁,市中心闲置的工业厂房如何走出“冷清”?烟台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实践,给山东同类园区的“求变”之路提供了借鉴,成为山东“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三个文化创意重点园区之一。
“1861文创园又‘燃’了!这两天《中国好声音》烟台赛区正在进行,活动不断。”烟台通世新城小区居民雪洁发现,位于芝罘区通世南路7号的工业厂房,在荒废多年后,近来已经蜕变为市民心中的热门打卡地。
园区搭台 企业受益
初创企业理想中的文创园区是什么样子?在烟台本土企业——烟台海星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星海看来,烟台1861文创园满足了他对创业空间的想象。公司创业时只有7个人,入驻1861文创园区7年后,发展到了30多名员工,“这完全得益于园区的支持和培育。”他说。
2013年,海星影视入驻1861文创园。于星海回忆,“初创时,入园的创业型企业获得了为期5年的房租优惠政策。后来,园区提供的支持集中到了各类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的建设。”比如,园区提供的技术类的摄影棚、录音棚、高清拍摄、集群渲染、数码彩印、多媒体发布中心等,大幅节省了企业创业成本。此外,食堂、超市、咖啡厅、健身房及周边各类开放式的餐饮品牌和小吃等,帮企业解决了员工日常生活所需。
让于星海感触最深的,是1861文创园所提供的创业“软实力”。据悉,园区借助资源优势,帮助入驻企业承接各类合作项目。
比如,今年4月份,1861文创园联手园区内包括海星影视在内的两家动漫类企业,共同承接了“山东省网络视听行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并在烟台承办了山东省网络影视动漫进修班,培育了大批网络视听行业精英人才。
据1861文创园区产业发展科科长解中角介绍,烟台90%以上的文化领军企业聚集于该园区,培育了大批优质产业项目。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80多家,从业人员3400余人,成为烟台市产业聚集度最高、特色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打造优质IP 催化新动能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1861文创园以“内容转换”为核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打造优质IP,不断催生新动能。
去年,园区企业参与制作《十二潭》《盗墓笔记》《你的血很甜》《温柔的占有》《心灵的声音》《动物学校》等多部IP,成功转换为电影、电视剧和剧集动漫,在各大卫视及爱奇艺、优酷、腾讯、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热播。园区不断引导传统出版物、传统文化产业向电影、网络自制剧、动画电影、剧集动漫、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产业链上游的业态及产品转化,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
经济导报记者之前探访济南山影星工坊、山师东路六号创意园等济南多个文创园区发现,有不少文创园区为了“活下来”,烟火气太浓,反而缺乏文创“内核”。
回顾烟台1861文创园建设初期,园区周边地区较荒凉,载体均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空置率很高。针对这一情况,园区借鉴了北京798“文化地产”概念,与东和科技园整体包装,打造了国家级的园区形象,盘活了园区周边5万多平方米的闲置楼宇,实现文化与地产的跨界融合突破。
后续,通过“文化+”,让文创产业与房地产、旅游、制造、金融、科技、教育、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出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旅游业等一批融合业态。
2020年以来,园区重点引进培育了翼动智能、利雷德扬、雨石数字等10余家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创意类企业,制作生产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产品。
疫情期间,很多城市的文创园区生意遇冷。而烟台1861文创园则抓紧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直播经济产业模式。比如,引导百纳网络、企艺策划等20余家企业发展直播经济,构建直播培训、网络监管、影视编辑、经纪公司、内容设计、活动策划、账号运营、仓储物流等完善的产业链条,凝聚网红、策划、运营等创新型人才,打造“网红”与“直播经济”发展生态。
眼下,不少城市的文创园区依然为“双招双引”而犯愁,烟台1861文创园却已开始赋能当地加工制造企业。据悉,园区多家企业为张裕、茅台、汾酒、五粮液、万达集团等知名品牌和上市公司提供品牌策略咨询、广告创意设计与市场营销推广等服务,贡献了1861文创园区的品牌力量。
◆导报记者 初磊
城市更新中,随着工业厂区扩围变迁,市中心闲置的工业厂房如何走出“冷清”?烟台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实践,给山东同类园区的“求变”之路提供了借鉴,成为山东“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三个文化创意重点园区之一。
“1861文创园又‘燃’了!这两天《中国好声音》烟台赛区正在进行,活动不断。”烟台通世新城小区居民雪洁发现,位于芝罘区通世南路7号的工业厂房,在荒废多年后,近来已经蜕变为市民心中的热门打卡地。
园区搭台 企业受益
初创企业理想中的文创园区是什么样子?在烟台本土企业——烟台海星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星海看来,烟台1861文创园满足了他对创业空间的想象。公司创业时只有7个人,入驻1861文创园区7年后,发展到了30多名员工,“这完全得益于园区的支持和培育。”他说。
2013年,海星影视入驻1861文创园。于星海回忆,“初创时,入园的创业型企业获得了为期5年的房租优惠政策。后来,园区提供的支持集中到了各类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的建设。”比如,园区提供的技术类的摄影棚、录音棚、高清拍摄、集群渲染、数码彩印、多媒体发布中心等,大幅节省了企业创业成本。此外,食堂、超市、咖啡厅、健身房及周边各类开放式的餐饮品牌和小吃等,帮企业解决了员工日常生活所需。
让于星海感触最深的,是1861文创园所提供的创业“软实力”。据悉,园区借助资源优势,帮助入驻企业承接各类合作项目。
比如,今年4月份,1861文创园联手园区内包括海星影视在内的两家动漫类企业,共同承接了“山东省网络视听行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并在烟台承办了山东省网络影视动漫进修班,培育了大批网络视听行业精英人才。
据1861文创园区产业发展科科长解中角介绍,烟台90%以上的文化领军企业聚集于该园区,培育了大批优质产业项目。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80多家,从业人员3400余人,成为烟台市产业聚集度最高、特色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打造优质IP 催化新动能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1861文创园以“内容转换”为核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打造优质IP,不断催生新动能。
去年,园区企业参与制作《十二潭》《盗墓笔记》《你的血很甜》《温柔的占有》《心灵的声音》《动物学校》等多部IP,成功转换为电影、电视剧和剧集动漫,在各大卫视及爱奇艺、优酷、腾讯、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热播。园区不断引导传统出版物、传统文化产业向电影、网络自制剧、动画电影、剧集动漫、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产业链上游的业态及产品转化,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
经济导报记者之前探访济南山影星工坊、山师东路六号创意园等济南多个文创园区发现,有不少文创园区为了“活下来”,烟火气太浓,反而缺乏文创“内核”。
回顾烟台1861文创园建设初期,园区周边地区较荒凉,载体均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空置率很高。针对这一情况,园区借鉴了北京798“文化地产”概念,与东和科技园整体包装,打造了国家级的园区形象,盘活了园区周边5万多平方米的闲置楼宇,实现文化与地产的跨界融合突破。
后续,通过“文化+”,让文创产业与房地产、旅游、制造、金融、科技、教育、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出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旅游业等一批融合业态。
2020年以来,园区重点引进培育了翼动智能、利雷德扬、雨石数字等10余家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创意类企业,制作生产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产品。
疫情期间,很多城市的文创园区生意遇冷。而烟台1861文创园则抓紧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直播经济产业模式。比如,引导百纳网络、企艺策划等20余家企业发展直播经济,构建直播培训、网络监管、影视编辑、经纪公司、内容设计、活动策划、账号运营、仓储物流等完善的产业链条,凝聚网红、策划、运营等创新型人才,打造“网红”与“直播经济”发展生态。
眼下,不少城市的文创园区依然为“双招双引”而犯愁,烟台1861文创园却已开始赋能当地加工制造企业。据悉,园区多家企业为张裕、茅台、汾酒、五粮液、万达集团等知名品牌和上市公司提供品牌策略咨询、广告创意设计与市场营销推广等服务,贡献了1861文创园区的品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