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热点

“五一”文旅嬗变

明湖景区最扎堆 “80后”爱逛街 

2021-05-07 作者: 时超 来源: 经济导报
  ◆导报记者 时超 济南报道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虽已落下帷幕,但景区内的新颖节目、商圈里的“网红”商品,依然会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国人出游和消费热情的释放,不仅让“五一”黄金周重新归来,更带来了新的变化。
  而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好客山东”,在这个黄金周中有着怎样的突破?山东人的假期去向、出行方式、消费理念又会呈现怎样的新趋势?
  近日山东移动大数据挖掘分析中心联合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经济导报推出了“五一”假期大数据分析报告,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山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鲜味道。
消费有潜力可挖
  假期消费方面,山东表现同样不俗。统计数据显示,从5月1日开始,济南泉城路商圈、青岛李村商圈、青岛台东商圈、青岛万象城商圈等顾客日流量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如济南泉城路商业圈5月2日顾客日流量超过12万人次,达到假日期间的峰值,这一水平较4月30日至少翻了一番。
  不过,或是由于流量较大、人员密集等原因,顾客在上述四大典型商圈中的停留时间并不多。从统计看,客流驻留时长在0-2小时的情况占比最多,其中济南顾客超过50%都是属于停留0-2小时内即离开的情况,相对而言,青岛李村商圈顾客停留时间更长一些,有超过25%的客流驻留时长在4小时以上。 
  从四大典型商圈的客户群体看,女性依然是逛街主力,在各大商圈中占比都超过50%。年龄层占比方面来看,四大典型商圈中21岁-30岁的“80后”顾客占比最多,为30.8%;其次为31岁-40岁的“70后”顾客,占比为26%。
  值得关注的是,从消费情况看,四大典型商圈中,高消费群体占比均不高,其中青岛万象城高消费群体占比最高,达到18%;而济南泉城路商圈高消费占比为12%。与之相比,中低消费群体仍然是各大商圈的主流客户,其中济南泉城路商圈、青岛台东路商圈低消费群体占比均为50%,尚有潜力可挖。
山东景区有魅力
  假期出游,景点自然最具吸引力。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着力打造“好客山东”升级版,开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上做出了很多探索,赋予景点文艺演出、非遗体验、亲子互动等更多新颖元素。
  从中国移动方面提供的数据看,山东文旅产业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一”假期(4月29日至5月4日期间),山东省4A、5A景区共接待游客726万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111%。其中省外游客达到216万人次,占据近30%的比例,凸显山东景区的吸引力。
  就单日游客人次看,5月2日山东景区接待客流量达到峰值,当日省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省外游客超过60万人次,均为节日期间内的最高值。
  值得注意的是,从旅游人群看,或许是喜欢与春日美景合照,“爱美”的女性更愿意去景区游览,占比达到56%。而就年龄层群体看,集中在31岁-40岁的“80后”,成为去景点旅游的主力军,占游客群体的比例达到34.52%,即超过三成;41岁-50岁的“70后”、21岁-30岁区间的“90后”分列二三位,占比分别为22.65%和19.06%。
  从山东各景区的热度看,有着历史沉淀并被赋予新颖元素的景点,更易吸引游客。
  比如济南大明湖景区本身就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人文气息,如今又有着“泉城夜宴·明湖秀”这一亮点节目,产生了1+1>2的效应。相关信息显示,5月1日至5月4日,“泉城夜宴·明湖秀”每天演出2场,即便如此,该演出仍然是一票难求。
  从此次大数据分析报告看,大明湖景区也成为假期省内最具吸引力的景点,期间接待游客达到34万人次,其中省内、省外游客占比较为均衡,分别为58%和42%,表明其影响力在省内省外颇为一致。而游客量紧随其后的则是泰安市泰山景区、青岛市崂山景区、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景区以及趵突泉景区,其中趵突泉景区省内、省外游客占比更为均衡,分别为52%和48%。
九成人选择自驾游
  出行方面,在5天小长假+疫情有效控制的背景下,人们出行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不过出省人次占比较小,即人们仍倾向于短途出行。
  此次报告的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山东出行达到10309万人次,其中市内出行7177万人次,占总数的70%;跨市出行2570万人次,占总数的25%;跨省出行562万人次,占总数的5%。
  就单日出行情况看,5月1日市内出行最为活跃,单日达到1334万人次;5月3日则是跨市出行最高峰,达到701万人次;而跨省出行人次表现稳定,每日维持在90多万人次的水平。
  从全省进出人员流动趋向看,省外来鲁人数共483万人次,来鲁客源地中,河北、江苏名列前茅,北京、河南、上海等地位居其后。这些省外来鲁人员,最愿意去的目的地是青岛市。
  而假期省内出鲁人数共459万人次,出鲁人员中意的目的地中,排名最靠前的则是江苏,人次占比高达四分之一,河南、河北、浙江和安徽分列其后。
  经济导报记者发现,假日期间,山东人更愿意选择短途出行,或与高速免费以及山东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有关。统计显示,假期内山东人在出行工具的选择方面,有超过90%选择了自驾,远超选择飞机、火车、大巴的人数,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作为新兴交通工具,作用日趋明显。假期内山东省地铁共接待客流量达187万人次,其中济南客流排名第一的是2号线地铁,客流量排名前三的站点分别是八涧堡站、济泺路站和七里堡站。青岛客流排名第一的是青岛3号线地铁,客流量排名前三的站点分别是青岛北站、李村站和青岛站,客流量分别是11万人次、7万人次和6万人次。 

散客出行多 接团量减少 旅行社迎来新变化
  ◆导报记者 时超 济南报道            

  今年的“五一”假期,旅游市场迅速回暖,2.3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出游的水平,甚至超越了疫情前。不过,对于旅行社来说,要想重现行业盛景,却并不简单。
  “‘五一’期间我去了济南周边的几个景区,从客流量观察,可以说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水平,迎来了大爆发。”近日,山东国信国际旅行社董事长张晓国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道。然而,当他谈到旅行社经营状况时,却是话锋一转,“从接团量看(地接业务),也就是恢复了疫情前六成的水平。”
  张晓国表示,虽然今年“五一”期间旅游人次、景点火爆程度都超出以往,但其中散客自助游贡献较高,表现超预期,而旅行社方面其实尚未恢复到以往水平。“以我们旅行社为例,地接方面,‘五一’期间就接待了十多个来山东旅游的团,也就是疫情前六成左右的水平;发出去的团,散客居多,多去往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热门景点,但是形式上多为散客出行、在当地拼团,与以往那种在出发地就可以成团的热度相比,弱了不少。”
  同时,张晓国指出,疫情前出境游、研学游都是旅行社的热门项目,像“五一”假期这样的5天小长假,这两方面的项目都是旅游市场的热门,这也是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内旅游虽然人气爆棚,但是少了出境游、研学游支撑的旅行社,盈利情况只有疫情前的三四成。
  当然,作为十多年坚守在旅游工作一线的企业家和专家,张晓国对于未来旅游市场的恢复很有信心,而在他看来,随着行业回暖,旅行社也会面临着不小的考验。“一方面组织形式上,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这种小型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对旅行社的接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导游等人员短缺、流失问题,会给旅行社业务恢复带来不小的麻烦,疫情期间,我了解到的部分导游就成功转型到售楼、文员或其它服务行业,所以说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培养,要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尽快跟上。”
  “未来旅游市场会出现很多新变化,也会带来很多新业态。”张晓国表示,旅行社转型调整已是箭在弦上。如在针对小型化、家庭化旅游盛行方面,旅行社需要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产品,力求提升游客参与度,深化产品内容。
  并且,旅行社需要凭借对客户的熟悉度,做好产业链的延伸。“之前旅行社的主要工作是团队接待、组织,但实际上,在游客心理把握等方面,旅行社是很有优势的,我们就要把这一优势延伸到产业链上,参与民宿等项目运营上,会取得更积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