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业板排队的鲁企大汉科技被终止审核 |
在监管层“严把IPO入口关”的背景之下,拟IPO企业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尤为重要
◆导报记者 杜海 济南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注册制改革”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保证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注册制的平稳落地,离不开事中事后监管的严格执行。
在严监管之下,“带病闯关”行不通了,越来越多的拟上市企业在IPO大门前止步。在山东,今年以来也有个别企业主动“撤单”,另有5家企业终止了上市辅导进程。
“本轮拟上市企业大规模撤材料,与监管趋严有关。IPO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也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形成了较大震慑力。”南方一家券商的基金经理严鹏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监管层“严把IPO入口关”的背景之下,拟IPO企业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尤为重要。
大汉科技创业板上市遇阻
目前,A股实行注册制的是上交所科创板和深交所创业板,非注册制的是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中小板。综合各个板块来看,目前排队IPO的企业数量达到700余家,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的IPO排队企业数量占据多数,占比近8成。而且,创业板在审企业数量超过全部企业数量的一半。
经济导报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开年至今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科创板和创业板已有60家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材料。主板和中小板2021年度IPO申请被终止审查的企业,也有7家。
今年以来,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并没有终止审查的鲁企,创业板排队公司中则出现一家被终止审核的鲁企,便是位于济南章丘的大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汉科技”)。
1月22日,深交所官网消息显示,因大汉科技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已终止大汉科技的发行上市审核。据悉,深交所于2020年7月16日受理了大汉科技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文件。时间仅过了半年,大汉科技便选择了主动撤单。
公开资料显示,大汉科技成立于2001年,位于济南章丘,主要从事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租赁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公司法定代表人康与宙持股51.22%,为公司实际控制人。2015年11月,大汉科技登陆新三板,2020年4月22日终止在新三板挂牌。
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大汉科技曾因信披违规,被股转系统、山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据悉,2016年12月16日和2016年12月21日,大汉科技为关联方中康房地产提供了3000万元和5000万元两笔担保;2016年12月22日,大汉科技通过山东世云投资间接转入中康房地产4000万元,之后,中康房地产在2017年1月12日将本金和利息共4010万元,通过山东世云投资转回大汉科技。因大汉科技就这些事项均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山东证监局在2017年5月15日对其出具了警示函;2018年10月19日,股转系统对大汉科技、公司实控人和董事长康与宙、公司财务负责人和董事会秘书张茹出具了警示函。
大汉科技还曾有过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在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关联方中康房地产累计占用大汉科技资金16831万元,关联方中康机电累计占用公司资金3831万元,这些事项均存在信披违规情况。2020年3月18日,山东证监局对其出示警示函;股转系统则在2020年4月1日,对大汉科技、康与宙、张茹等给予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
此外,大汉科技和子公司还因环保、税务、安全生产等问题,被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出了多张罚单。
主动撤单的企业增多
证监会此前表示,要深刻理解注册制改革的初心和使命,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把好“入口关”,为市场引入优质的“源头活水”。近期,沪深交易所IPO排队企业主动撤回数量增多,特别是在最近一次现场检查名单公布后,80%的“中签”企业选择了撤回。
据悉,为加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证监会1月29日出台《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检查内容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两天之后的1月31日,新一期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现场检查名单公布,共有20家企业被“抽中”。
不过,短短10个工作日内,这20家企业中的16家便撤回材料,令市场哗然。而根据现场检查规定,10个工作日内撤回申请的企业不实施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书面审核工作的必要补充。一些首发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书面审核很难被发现,但在现场检查中却容易‘露馅’。”严鹏认为,注册制更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管这些撤回企业是“心虚”抑或是别的原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随着监管制度的完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进一步压实,监管威慑力凸显,企业“一撤了之”“带病闯关”的做法行不通了。在《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立法说明中,证监会就提到,如果发现撤回企业存在涉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等明确线索情形的,仍将实施现场检查,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经济导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科创板和创业板自从实施注册制以来,合计已有近150家企业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其中,包括中加特、华夏天信、赛克赛斯、泰丰智能、天罡股份、国网智能以及大汉科技等7家山东企业。
上交所原定于2020年12月3日召开中加特首发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议会议,不料,中加特及其保荐人招商证券在2020年12月2日,也就是上会的前一天撤回了申请文件。鉴于此,上交所决定终止对中加特科创板上市的审核;华夏天信拟申请登陆科创板,其申报材料于2019年5月31日被受理。同年10月21日,华夏天信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材料申请;泰丰智能的科创板IPO申请于2020年6月30日获受理,同年9月23日,泰丰智能和保荐人撤回了上市申请文件。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泰丰智能第三次冲击A股IPO;去年6月30日,上交所受理了赛克赛斯的上市申请。去年12月8日,赛克赛斯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国网智能曾在2019年11月接受上市辅导,试图冲刺科创板。2020年9月29日,国网智能撤回上市申请文件;2020年5月19日,上交所决定终止天罡股份的科创板IPO审核,天罡股份的科创板之旅就此结束。彼时,该公司已在科创板排队5个月。
5家鲁企终止IPO辅导
或许正因忌惮严监管的威慑力,很多企业在上市辅导阶段,便主动终止了辅导进程。比如,在山东,今年以来至少有5家企业终止IPO辅导。
3月3日,山东证监局官网发布一则公告称,国金证券终止对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华生物”)首发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原因是“康华生物上市规划调整”。
国金证券于2020年10月15日与康华生物签订辅导协议,辅导期还不足5个月,双方便解除了辅导协议。据资料,康华生物成立于1996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医学诊断服务整体化解决方案。天眼查的信息显示,康华生物的实控人为杨致亭。
2月4日,华龙证券称,公司终止对烁元新材料(东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烁元新材”)上市辅导工作。双方于2020年11月6日签订了辅导协议,如今,双方仅合作了3个月便选择“分手”。烁元新材表示,鉴于战略发展需要,公司终止了上市辅导进程;1月28日,中信证券终止对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的辅导工作,原因是“盛瑞传动资本市场规划调整”。
1月14日,华泰联合证券披露,公司已终止对山东汇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盟科技”)上市辅导工作,原因是“汇盟科技上市计划调整”。据悉,华泰联合证券与汇盟科技于2019年4月10日签订辅导协议;同日,中泰证券披露,公司终止对青岛卓英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辅导进程,但终止的原因并未对外说明。
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
今年以来,A股市场IPO审核节奏有明显变化,企业被终止审查或暂缓表决的情况频现,尤其是今年1月份,上会企业87.1%的较低过审率,让不少拟IPO公司感到阵阵寒意。
审核趋严的现实,说明监管层在审批过程中更加重视企业信披和资产质量,也说明送审企业想“蒙混过关”难比登天。
事实上,不少市场人士在2020年底就感觉到,企业IPO所需时间要比以往更长。比如,在去年第四季度,创业板企业从提交注册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59天,而去年第三季度平均耗时不足19天。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在2020年12月曾表示,证监会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拟IPO企业应遵守制度,提高自身信披水平和质量。
随着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的常态化,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被不断压实,业内预计,IPO排队企业主动撤回材料将成为常态。“IPO按下‘终止键’的企业数量,将继续上升。”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认为,这是市场化审核的结果,也是监管部门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核查把关责任,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具体体现。
在华财新三板研究院副院长谢彩看来,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以“市场化”为导向,前提仍然是“法治化”,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章制度的综合协调监管,将为注册制保驾护航。
一方面“劝退”瑕疵企业,另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注册制下的市场约束机制,也将在磨合中不断完善。
◆导报记者 杜海 济南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注册制改革”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保证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注册制的平稳落地,离不开事中事后监管的严格执行。
在严监管之下,“带病闯关”行不通了,越来越多的拟上市企业在IPO大门前止步。在山东,今年以来也有个别企业主动“撤单”,另有5家企业终止了上市辅导进程。
“本轮拟上市企业大规模撤材料,与监管趋严有关。IPO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也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形成了较大震慑力。”南方一家券商的基金经理严鹏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监管层“严把IPO入口关”的背景之下,拟IPO企业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尤为重要。
大汉科技创业板上市遇阻
目前,A股实行注册制的是上交所科创板和深交所创业板,非注册制的是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中小板。综合各个板块来看,目前排队IPO的企业数量达到700余家,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的IPO排队企业数量占据多数,占比近8成。而且,创业板在审企业数量超过全部企业数量的一半。
经济导报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开年至今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科创板和创业板已有60家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材料。主板和中小板2021年度IPO申请被终止审查的企业,也有7家。
今年以来,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并没有终止审查的鲁企,创业板排队公司中则出现一家被终止审核的鲁企,便是位于济南章丘的大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汉科技”)。
1月22日,深交所官网消息显示,因大汉科技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已终止大汉科技的发行上市审核。据悉,深交所于2020年7月16日受理了大汉科技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文件。时间仅过了半年,大汉科技便选择了主动撤单。
公开资料显示,大汉科技成立于2001年,位于济南章丘,主要从事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租赁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公司法定代表人康与宙持股51.22%,为公司实际控制人。2015年11月,大汉科技登陆新三板,2020年4月22日终止在新三板挂牌。
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大汉科技曾因信披违规,被股转系统、山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据悉,2016年12月16日和2016年12月21日,大汉科技为关联方中康房地产提供了3000万元和5000万元两笔担保;2016年12月22日,大汉科技通过山东世云投资间接转入中康房地产4000万元,之后,中康房地产在2017年1月12日将本金和利息共4010万元,通过山东世云投资转回大汉科技。因大汉科技就这些事项均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山东证监局在2017年5月15日对其出具了警示函;2018年10月19日,股转系统对大汉科技、公司实控人和董事长康与宙、公司财务负责人和董事会秘书张茹出具了警示函。
大汉科技还曾有过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在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关联方中康房地产累计占用大汉科技资金16831万元,关联方中康机电累计占用公司资金3831万元,这些事项均存在信披违规情况。2020年3月18日,山东证监局对其出示警示函;股转系统则在2020年4月1日,对大汉科技、康与宙、张茹等给予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
此外,大汉科技和子公司还因环保、税务、安全生产等问题,被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出了多张罚单。
主动撤单的企业增多
证监会此前表示,要深刻理解注册制改革的初心和使命,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把好“入口关”,为市场引入优质的“源头活水”。近期,沪深交易所IPO排队企业主动撤回数量增多,特别是在最近一次现场检查名单公布后,80%的“中签”企业选择了撤回。
据悉,为加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证监会1月29日出台《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检查内容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两天之后的1月31日,新一期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现场检查名单公布,共有20家企业被“抽中”。
不过,短短10个工作日内,这20家企业中的16家便撤回材料,令市场哗然。而根据现场检查规定,10个工作日内撤回申请的企业不实施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书面审核工作的必要补充。一些首发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书面审核很难被发现,但在现场检查中却容易‘露馅’。”严鹏认为,注册制更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管这些撤回企业是“心虚”抑或是别的原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随着监管制度的完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进一步压实,监管威慑力凸显,企业“一撤了之”“带病闯关”的做法行不通了。在《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立法说明中,证监会就提到,如果发现撤回企业存在涉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等明确线索情形的,仍将实施现场检查,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经济导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科创板和创业板自从实施注册制以来,合计已有近150家企业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其中,包括中加特、华夏天信、赛克赛斯、泰丰智能、天罡股份、国网智能以及大汉科技等7家山东企业。
上交所原定于2020年12月3日召开中加特首发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议会议,不料,中加特及其保荐人招商证券在2020年12月2日,也就是上会的前一天撤回了申请文件。鉴于此,上交所决定终止对中加特科创板上市的审核;华夏天信拟申请登陆科创板,其申报材料于2019年5月31日被受理。同年10月21日,华夏天信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材料申请;泰丰智能的科创板IPO申请于2020年6月30日获受理,同年9月23日,泰丰智能和保荐人撤回了上市申请文件。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泰丰智能第三次冲击A股IPO;去年6月30日,上交所受理了赛克赛斯的上市申请。去年12月8日,赛克赛斯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国网智能曾在2019年11月接受上市辅导,试图冲刺科创板。2020年9月29日,国网智能撤回上市申请文件;2020年5月19日,上交所决定终止天罡股份的科创板IPO审核,天罡股份的科创板之旅就此结束。彼时,该公司已在科创板排队5个月。
5家鲁企终止IPO辅导
或许正因忌惮严监管的威慑力,很多企业在上市辅导阶段,便主动终止了辅导进程。比如,在山东,今年以来至少有5家企业终止IPO辅导。
3月3日,山东证监局官网发布一则公告称,国金证券终止对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华生物”)首发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原因是“康华生物上市规划调整”。
国金证券于2020年10月15日与康华生物签订辅导协议,辅导期还不足5个月,双方便解除了辅导协议。据资料,康华生物成立于1996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医学诊断服务整体化解决方案。天眼查的信息显示,康华生物的实控人为杨致亭。
2月4日,华龙证券称,公司终止对烁元新材料(东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烁元新材”)上市辅导工作。双方于2020年11月6日签订了辅导协议,如今,双方仅合作了3个月便选择“分手”。烁元新材表示,鉴于战略发展需要,公司终止了上市辅导进程;1月28日,中信证券终止对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的辅导工作,原因是“盛瑞传动资本市场规划调整”。
1月14日,华泰联合证券披露,公司已终止对山东汇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盟科技”)上市辅导工作,原因是“汇盟科技上市计划调整”。据悉,华泰联合证券与汇盟科技于2019年4月10日签订辅导协议;同日,中泰证券披露,公司终止对青岛卓英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辅导进程,但终止的原因并未对外说明。
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
今年以来,A股市场IPO审核节奏有明显变化,企业被终止审查或暂缓表决的情况频现,尤其是今年1月份,上会企业87.1%的较低过审率,让不少拟IPO公司感到阵阵寒意。
审核趋严的现实,说明监管层在审批过程中更加重视企业信披和资产质量,也说明送审企业想“蒙混过关”难比登天。
事实上,不少市场人士在2020年底就感觉到,企业IPO所需时间要比以往更长。比如,在去年第四季度,创业板企业从提交注册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59天,而去年第三季度平均耗时不足19天。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在2020年12月曾表示,证监会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拟IPO企业应遵守制度,提高自身信披水平和质量。
随着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的常态化,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被不断压实,业内预计,IPO排队企业主动撤回材料将成为常态。“IPO按下‘终止键’的企业数量,将继续上升。”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认为,这是市场化审核的结果,也是监管部门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核查把关责任,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具体体现。
在华财新三板研究院副院长谢彩看来,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以“市场化”为导向,前提仍然是“法治化”,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章制度的综合协调监管,将为注册制保驾护航。
一方面“劝退”瑕疵企业,另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注册制下的市场约束机制,也将在磨合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