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生态东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东营擦亮“湿地城市”新名片

2021-01-25 作者: 李志海 通讯员 贾重霄 来源: 经济导报
  始终把生态保护与湿地城市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记者 李志海 通讯员 贾重霄

  黄河大海在这里谱一曲恋歌,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东方白鹳在这里安家落户,起伏的苇荡在这里随风摇曳……这就是东营,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近年来,东营市循着市委确定的目标定位积极作为,干好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聚焦治水有方、显湿露水的好事,奋力谱写了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新篇章。
双轮驱动生态建设
  对东营来讲,水、林、田、草、湖、湿地就是一个生态体。该市始终把生态保护与湿地城市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在远处的一座小山和四座小岛上,我们种植了火炬树、杨树、柳树、杜梨等耐盐碱的乡土树种,同时增加桑葚、蛇莓等地被植株,桑葚、蛇莓的果实可为周边的鸟类提供食物,这片湿地不仅是广大市民静心享受的自然景观,更是众多鸟类生存的家园。”谈起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中的小山及岛屿绿化,市园林绿化中心负责该项目施工的王霞欣喜不已。近年来,东营市着力实施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改造提升湿地470公顷,建成了市民体验“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生态廊道,让东三路成为展现城市特色的“体验轴”。
  为扎实提升城市品质,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东营市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方面下足功夫,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滨海盐碱地草坪草引种建植管理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0多项科研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选育推广的160多个耐盐优良品种丰富了全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植物物种,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东营市还重点实施了嬉水公园、钻井公园等17个公园、广场改造工程,2020年新增绿化面积165万平方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各类公园152处,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4239.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3.5%,建成绿道355公里,广利河、玉带河绿道被评为“全省最美绿道”,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抓住“湿地城市建设”
项目“牛鼻子”

  东营市将湿地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本、最现实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立足独特的城市风貌资源,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并指导调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组建了“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专班,对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开展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建立问题台账、逐个跟踪督办,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奋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篇章:
  ——实施总面积110平方公里的天鹅湖城市湿地工程,着力打造兼具水源涵养与净化、鸟类栖息、气候调节等集“蓄洪、生态、旅游、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湿地风景区。
  ——推进东八路生态环境改造提升,修复湿地2036公顷,打造成串联起天鹅湖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景区的湿地风情旅游大道。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无内涝城市建设治理工程,完成11条水系贯通、33处积水点改造、67个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工程、68个沿河小区雨水就近入河改造,中心城防洪排涝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
  一项项政策在落实,一个个工程正推进。2020年,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总投资约372亿元的81个重点项目,湿地城市建设蹚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