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生态东营

生态补水1.32亿立方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量创新高

2020-07-20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实施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记 者 李志海     通讯员 商雅雯    

  7月15日,随着9个生态补水口陆续关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域生态补水工作圆满结束。截至当日8时,累计补水1.32亿立方米,补水量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补水。
历史首次漫滩补水
  “实施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县级干部耿沛华说,“对此,我们高度重视,提高标准,严抓落实,精准发力,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首先是生态补水量创历史新高。2013年至2019年,自然保护区年均补水约2400万立方米。6月24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以来,保护区密切关注水情水势,于6月26日及时开闸引水,截至7月15日,生态补水工作圆满结束,历时17天,累计补水1.32亿立方米,是历年来保护区补水量最大、送水最快、范围最广、计量最规范的一年,创保护区历年补水量新高。
  其次是送水速度、送水时间创历史最快。自然保护区2013年至2019年年均补水约2400万立方米,今年黄河大流量过水达到24年来最大流量,保护区立足抢引、抢蓄,经过多方努力,刁口河故道水头仅用5.5天进入保护区,比以往最快时间缩短了16.5天;大汶流、黄河口管理站在6月30日引水口最大流量就达到了19.5m3/s。
  再者是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漫滩补水。由于近年来黄河水量偏小,流路固化,保护区进水量小。今年黄河大流量过水,保护区抓住机遇,抢引多蓄,首次开启闸门,实施漫滩补水,清水沟流路两侧漫滩补水面积达到18万亩。
  最后是首次实现最规范的补水计量。补水期间,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利津水文站积极参与,在刁口河流路、清水沟流路布设多个监测断面,每天安排专人进行专业勘测、精准测量,确保补水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确保能补尽补
  补水期间,保护区与黄河河口管理局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实行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并多次召开调度会议,每天沟通补水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上游河段阻水等问题,畅通信息,形成强大合力,确保了补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最大限度引蓄黄河水、满足湿地生态用水需求,保护区成立了生态补水工作专班,并组建巡护监测队伍,补水期间严格管控,加强监测值守,密切关注水情水势,特别是一千二管理站,昼夜加强河道巡查,控制两岸分水,实现了通畅补水,确保了汛期安全。
  现在,自然保护区碧波万顷、芦草丰美,水鸟翔集、生机盎然,区内水位已达到鸟类觅食的最佳状态,今年实施的湿地恢复工程区也已郁郁葱葱。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实施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再现了“鸟类国际机场”的壮美景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