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热点

蒜价大幅落 “蒜盘”怎么打

2020-05-20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上接1版
  不过在2019年,李志国加入的京信试点万亩新型示范田,“社里给打药、配肥料,节省了人力,我也才有力气帮助亲家。”他表示。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打药都用上了无人机,“我们几个社员在这边种了几十亩蒜,社里就派来一架无人机,一会就喷完了,后来一点病虫害都没发生。”
  据项目负责人刘国振介绍,2017年,京信专门成立了植保服务队,今年还专门采购了无人机,“无人机打药,雾化效果好、省药、药效足,一壶药能喷30亩,15分钟就能完工;而且成本不高,无需连片,一亩地也能喷洒。”
  合作社的服务还很敏感:“今年4月初,有社员反映发现了锈病,这种病往常都是4月底才开始出现。我们马上联系了农技站,很快就得出结论:锈病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于是,京信的植保服务队不仅为李志国这样的社员打药,还在金乡农业部门的安排下,为全县锈病、小麦茎基腐病、秋草贪夜蛾等的防治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除了病虫害防治,京信还为社员提供了平价肥料。“传统肥料主要是氮磷钾,我们则跟农科院合作研究配方,降低价格昂贵的氮磷钾配比,增加了有机肥,社员的利润空间都更大了。”刘国振表示。
  “根据我们测产,万亩新型示范田能有效增收30%以上;收获的大蒜直径更大,部分达到了10厘米。”他如是介绍。
  病虫害迹象能及时反馈,社员享受“飞防”服务和配方肥料,社里还能从中获取利润,刘国振认为在这些方面,合作社这种规模化种植模式已经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提高附加值,
让收入配得上丰产

  虽然丰产了,但今年李志国表示,今年增收确实无望了,“我觉得社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不挣钱是因为市场行情,这个社里可保证不了。”
  产量上升意味着降价和降收入,继而导致蒜农转产、大蒜减产,然后次年蒜价又回升了,这种现象被业内总结为“蒜周期”,而且还有“高一年、低三年、稳三年”的说法。
  按照这种说法,蒜价在2016年达到高峰之后,至少到2023年才能重振雄风,李志国这样的蒜农才能致富。
  尽管这两年致富很难,京信还是下了些功夫。“针对蒜价低迷,我们投资兴建了自己的冷库,今年投入使用的就有1.5万吨。建成后将低价为社员代存代销,两年内只要价格合适就能出手。”刘国振将这些举措,称之为“增加附加值”。
  除了冷库等硬件投入,京信还尝试联系下游食品生产商,与农户合作订单式种植,不过刘国振直言成果有限,“因为蒜价比较随行就市,所以很难在种植前就协商好收获后的价格。”
  刘国振认为,丰产应是“丰收”的前提,大蒜若大幅减产,蒜农不可能普遍增收,“所以,我们社的所有举措,都是围绕这个前提来的,先保证丰产,再尝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借此创收。”
  或许正因如此,李志国直言明年还种大蒜,“我也不转产小麦了,4亩田还种大蒜。今年种蒜不累,产量也不错;明年大蒜种植面积可能下降,但产量不会有太大变化,当然还是希望价格能回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