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转型升级

160位风云人物有着鲜明的“企业家精神”

大道鲁商:改革,越是困难越向前

2019-05-27 作者: 孙罗南 来源: 经济导报
  ◆导报记者 孙罗南 济南报道       
  过去的16年,山东财经风云榜评选出了160位财经风云人物。
  他们都有鲜明的企业家精神,比如不断寻求变革的勇气、低调中闪耀的执着与理性、国际化的开阔视野,他们的努力让企业抓住转型的机遇。
  这一带有山东印记的企业家群体,也代表了山东经济前行的力量。

  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企业领军人所塑造的企业创新的基因一直在延续。
  1998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CEO张瑞敏以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身份,开讲中国企业的探索成果。2018年,张瑞敏又一次走进哈佛讲堂时,海尔已经成功转型。
  海尔的管理思维一次又一次突破传统管理的桎梏,提出并在实践新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将组织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人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一颠覆性的模式,得到国际顶级商学院的高度认可。
  张瑞敏的理念贯穿海尔的发展历程,无论当初“砸冰箱”还是“人单合一”的平台化变革,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
  张瑞敏常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他看来,“永远没有成功这个词,因为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时代在不断变化,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节拍。”
为企业注入变革的基因
  自1998年临危受命履新潍柴以来,在20年的时间里,谭旭光把潍柴发展成为营收超过2000亿元的跨国集团,带领潍柴创造了一系列传奇。谭旭光身上集中展现了一名企业家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潍柴拥有今天的成就,实现脱胎换骨,可以追溯到谭旭光当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企业注入改革的基因。
  去年,作为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山东交工集团董事长的谭旭光,被任命为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如今执掌中国重汽集团后,谭旭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中国重汽的改革上。
  在行业面临变革的背景下,这位被外界称为“谭大胆”的企业家又带领企业开启新的征程。
  “我这个人,越是遇到困难,越是遇到挑战,我就越有激情。”谭旭光说,“我的人生信条是要做就做第一,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我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没干过的事。”
以“技术立企”为战略
  1992年,周厚健履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此后,进一步擦亮海信品牌。作为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带领海信电视创出连续十多年国内销量第一的佳绩。
  如今,周厚健仍在用创新为企业注入持续成长的动力。这家具有极高知名度的传统家电龙头企业,近年来大手笔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智能电视、智慧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乃至研发、制造和管理领域。
  在他看来,“做企业需要有基本功,而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正确的理念。做企业和做生意最大的区别是——做生意是看一时、看一单,但做企业要有持续经营的理念,今天要为明天做准备。在海信的产业领域,我们反复强调技术,如果没有技术,产业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海信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定地贯彻‘技术立企’战略,这是海信能走到今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周厚健说。
打造核心驱动力
  技术创新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1983年从山东大学电子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浪潮。当时的浪潮还是一家从事计算机外部设备、民用电子仪表等研发生产的企业,由于产品滞销,连续亏损5年。
  孙丕恕与同事从比照着说明书仿制一块主板开始,然后攻坚其他零部件。经过不懈努力,浪潮研发的第一台个人电脑“0520A”于1984年诞生。
  如今,他已成为浪潮这家国内领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的“掌舵者”。围绕人工智能,浪潮研发出AI芯片,推出AI服务器,构建了全栈式AI计算系统。针对“5G”,浪潮研发了边缘计算服务器,具有超高可靠性、超高密度、超低延时等核心优势。
  “作为企业家,第一位的工作就是‘看准路’,找准正确的战略方向,然后就是拼命干。企业家尤其要带头干。”孙丕恕说。
  2018年,浪潮明确提出以数据为核心,基于全球领先的云数据中心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打造平台生态型企业,携手合作伙伴构建数据社会化大生态,加快向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新三大运营商”转型,致力于成为“云+数”新型互联网企业。
  在孙丕恕看来,“方向找准了,浪潮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上榜人物 上榜时间 转型动作
常德传 2003年     作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常德传带领青岛港人进行了一场港口变革,不断探索,继承创新,将现代管理与传统优势凝结成具有青岛港特色的发展之路。2013年,青岛港迎来了10多年来的首次高层调整——常德传交出接力棒。在常德传时期,青岛港就在做上市前准备,目前,青岛港已成功实现“A+H”股双轮驱动。
马纯济 2003年     曾经,中国重汽集团一度面临破产,马纯济却通过一系列国企改革,使这个始建于1956年老国企焕发生机,并于2007年实现在香港主板红筹上市。2017年12月12日,马纯济“因年龄原因”正式卸任。
张学信 2003年     1998年,荏平县电热厂改制为民营企业,张学信成为信发集团董事长。之后的20余年时间,信发建立了庞大的铝电产业。目前信发集团是一家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张学信还提到,信发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进行治污。
张士平 2004年     作为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张士平缔造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魏桥纺织和铝材企业中国宏桥。魏桥集团在张士平的带领下,从一家小型油棉加工厂,发展成为纺织和铝业世界双巨头。今年5月23日,张士平因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3岁。
张波 2003年     张士平卸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其子张波接任。1996年8月,张波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就回到父亲身边,两年后被任命为魏桥副总,很快又担任当时魏桥集团旗下最主要的产业——魏桥纺织的总经理。其后,张波又被任命为魏桥铝电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率领魏桥铝电加快“走出去”步伐,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
张瑞敏 2004年     1998年,张瑞敏以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身份开讲中国企业的探索成果。2018年,张瑞敏又一次走进哈佛讲堂时,海尔已经成功转型。海尔的管理思维一次又一次突破传统管理的桎梏,提出并在实践新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将组织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人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一颠覆性的模式得到国际顶级商学院的高度认可。
汪海 2004年     汪海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汪海带领下的双星创造了很多第一。汪海用名牌和品牌创造了文化。在他看来,市场是根、管理是本、文化是魂。
周厚健 2004年     自从1992年上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周厚健带领海信电视连续14年国内销量第一、全球出货量第三。这家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的传统家电龙头企业,近年来大手笔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并取得亮眼成绩。
孙丕恕 2004年     孙丕恕1983年从山东大学电子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浪潮。当时的浪潮还是一家从事计算机外部设备、民用电子仪表等研发生产的企业,已经连续亏损5年。如今,孙丕恕已经成为浪潮这家国内领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的?掌舵者?。孙丕恕说,浪潮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是早日实现服务器全球第一、成为领先的“云+数”新型互联网企业。
梁希森 2004年     多年前,梁希森由房地产转行改做马铃薯育种,努力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如今,马铃薯经过中国持续的技术改良,也踏上“西行”之旅。带着中国农业的技术,希森集团已经成功将马铃薯种植到了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黄鸣 2005年     1982年,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机械设计系,同年就职于原地质矿产部石油钻井研究所。1988年,黄鸣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设计出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1995年,黄鸣正式下海经商,并负债百万元创办了皇明太阳能公司。随后,成立皇明太阳能技术研究所。
王勇 2005年     1986年,作为邹平县韩店镇西王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勇,将自己经营多年的价值20万元的面粉厂捐献给村集体,使西王村有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带领西王村走上了以企兴村的现代化之路。王勇说,西王集团将围绕“做大粮油、做精特钢、做强三产”的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战略合作。
张建华 2005年     新华锦集团由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省纺织、工艺等五家省级外贸企业共同组建的,成立于2002年6月。张建华自2002年9月起任新华锦集团董事长,近些年来,新华锦集团立足国际贸易主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进出口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王桂波 2005年     王桂波于1995创造了“新郎”这一服装品牌,并于1999年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从此,新郎公司飞速发展,目前,山东新郎希努尔公司已经基本实现智能化,将来公司将在营销方面进一步加强智能化步伐。
李建华 2005年     作为全球最大高档新闻纸生产基地——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李建华1983年接任厂领导,在他的带领下,从一个用淘汰设备起家的乡镇小造纸厂,发展到年产值730亿元的中国造纸业龙头企业。目前,华泰在继续推进造纸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李洪信 2006年     李洪信曾是山东兖州小县城的一个普通农民,在火车站干过搬运工,当过生产队长,做过公社会计。1982年,他接手一家频临倒闭的小厂,开始了艰苦创业——造纸。30多年后,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跻身世界造纸百强,是全球先进的林浆纸一体化跨国造纸集团。早在2008年李洪信就在布局在东南亚建设生产工厂,带领太阳纸业“走出去”。
张春良 2006年     1984年,18岁的张春良只身来到东营,成为一名厨师,凭借对餐饮行业管理的悟性和努力,到1994年,他成功接下了西城宾馆,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到山东蓝海酒店集团董事长。
李学峰 2006年     李学峰现任齐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带领职工用世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小造纸,瞄准世界特种纸科技前沿,技术创新,经过两年、耗资2000万元研发成功了装饰原纸,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实现了关键性的转型升级。自此以后,企业在“特”字上做文章,走特种纸之路,赋予了纸张新的功能和用途。
李玮 2007年     自2003年,李玮长期担任中泰证券董事长一职。执掌中泰证券期间,李玮积极推动中泰证券走出去。中泰证券稳步实施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如今,李玮任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建宏 2007年     东岳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建宏,用20多年的时间,把一家乡镇企业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氟硅材料产业园区。2003年底,为使搁置多年的离子膜科研攻关重新获得国家支持,张建宏与已经担任东岳离子膜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张永明,参加科技部组织的项目论证会。历时8年科研攻关,张建宏、张永明带领团队研制的离子膜成功下线,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氯碱离子膜的国家。
乔伟光 2007年     中能集团成立于1997年,乔伟光把一个产值不到千万的小厂发展成为涉及机电、通讯、化工、地产的民营科技集团公司。从经营企业到公益事业,从接手职业足球到布局体育产业,中能集团在体育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综合服务等领域开启发展格局。
李湘平 2007年     自2001年李湘平接掌东明石化至今,东明石化实现“从小到大”的阶段,也被李湘平称为“二次创业”阶段。在“二次创业”的发展历程中,东明石化开通铁路专线、铺设输油管道、新加坡上市、在日照港建设专属码头……一步一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炼油厂”起步,实现了大发展。
宫学斌 2008年     在1957年,宫学斌接手的龙大集团还只是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镇一个濒临倒闭的砖瓦厂。直到1986年,砖瓦厂转产为莱阳市果蔬保鲜总公司,再至1993年组建龙大食品集团。与儿子宫明杰“交接班”后,宫学斌瞄准了核桃的广阔远景,变废为宝,将原来的闲置地全部栽上核桃树。
卞志良 2008年     卞志良是从炕头缝制垫子起家的。从山东德州乐陵县的一位农民,到拥有众多产品标准和核心技术的大型国际化企业掌门人。卞志良一手创立的企业泰山体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器材供应商、全球顶级赛事服务商以及世界知名品牌,在持有同类产品标准方面也是全球第一。卞志良说,泰山体育40年心无旁鹜做一件事,“十年磨一剑”突破科技创新,积极进军健康产业,实现“二次创业”。
王清涛 2008年     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现任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是以能源化工、金融投资、物流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业的国际化大型集团企业。总部位于青岛。王清涛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任何变化,对我们来讲都是机遇,任何机遇都是给勤奋和有抢抓意识的团队准备的。”
于德翔 2009年     作为公司主要技术创新带头人,于德翔参与2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带领团队研发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CMS主动柔性智能充电系统、110kV城市中心站等多项技术及产品,取得国内外专利及专用技术1000多项,攻克了2项世界?卡脖子?技术。2014年,在创建特锐德10年后,于德翔进军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成立子公司特来电。
唐一林 2012年     创业之初,唐一林凭着买来的技术研发出新一代的呋喃树脂,让圣泉集团从同行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翘楚,也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这样一家30多年前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如今产值已经突破百亿元,成为全球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的引领者。目前,唐一林还在推动秸秆高值化利用。
刘念波 2013年     1998年,26岁的刘念波辞去了巨野县经贸局的工作,走进了当时负债率高达244%的花冠酒厂。他把一个县城小酒厂,带上了红红火火的创新和传承之路。十几年的白酒营销及酒企管理经历,也让刘念波对中国的白酒行业有着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刘念波还提出了未来中国白酒产业进入“新名酒+老名酒双轴发展”时代的观点。
马韵升 2014年     马韵升把“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理念融入到了京博发展中,形成了以“仁孝”文化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集团建立起面向全球发展的高端化工、文化艺术、现代服务、生态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置业、投资与金融、现代生态农业9大产业方向,形成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团。
谭旭光 2017年     自1998年临危受命履新潍柴以来,在20年的时间里,谭旭光把潍柴发展成为营收超过2000亿元的跨国集团,带领潍柴创造了不少传奇。潍柴拥有今天的成就,实现彻底的脱胎换骨,可以追溯到谭旭光当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执掌中国重汽集团后,谭旭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中国重汽的改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