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生态东营

东营“第一动力”持续发力

自主创新力“加分”区域竞争力

2019-08-12 作者: 李志海 来源: 经济导报
  东营市将把握创新平台、科技人才两个关键,推进产学研结合、油地校结合、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记者 李志海      

  国瓷功能材料公司是东营一家专攻高端陶瓷的企业。凭借高精尖的高端陶瓷研发技术,国瓷功能材料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陶瓷材料生产商、国内最大的高档纳米级钛酸钡企业,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有潜力上市公司100强第六名。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东营市将把握创新平台、科技人才两个关键,推进产学研结合、油地校结合、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东营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292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00.8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居全省第六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200家,达到206家。
育“高企”,宛如育人
  为壮大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队伍,东营市密切关注中小微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成长瞬间”。通过开展东营市“十强”高新技术企业和“十新”科技型企业评选工作,及时落实创新券等相关扶持政策,全市科技系统多措并举,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税收贡献大的科技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引领和示范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产业集了群、企业“冒了尖”,若假以重要的科创平台支撑,则能量释放不可估量。构建“国家农高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高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四级联动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全力配合推进省政府与中科院共建的黄三角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垦利省级农高区、市畜牧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顺利获批;东营高新区建设东营高新区(上海)联合创新中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4家……当下的东营,对平台的渴求急切,平台搭建的实干动作也随之越来越多。
  同时,东营市相继起草《关于推进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意见建议》,启动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起草《东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错位发展”的思路,在每个县区布局建设若干个众创空间、至少一个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园区,打造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链。
以合作促创建
激发出科技工作新思路

  东营市统筹整合23个市直单位的相关人才政策,出台《关于完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意见》,将人才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今年共推荐11名高层人才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有望实现较大突破。深化油地融合发展,东营区石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投入运营,油地共建的胜利科技孵化器一期4000平方米已投入运营,已有18个创新团队、7家初创期科技企业入驻。与此同时,各类产学研活动密集展开,凸显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示范效应。
  为有效调动科研院所、企业、个人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东营市科技体制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如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先后研究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东营市科学技术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规范、支持、奖励等多方面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又如,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培育科技成果评价机构11家,2018年完成科技成果评价308项,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3家,技术合同登记事项全面下放县区。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服务最优的“三最环境”。
  把握“第一动力”,增添无限活力。随着东营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增长极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