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产业

新型城镇化鼓励医疗机构“下沉”

大医院如何落地中小城市

2019-04-15 作者: 初磊 来源: 经济导报
  大医院建立分支机构,实现在中小城市的落地,目前尚存在人才资源缺乏及后续管理、产权归属等不少难题
  ◆导报记者 初磊 济南报道   

  大医院走向中小城市,迎来新的政策机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提出,调整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将更多三级医院布局在中小城市,支持大城市知名三级医院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在山东,齐鲁医院、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不少三级医院借助医联体建设,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大医院建立分支机构,实现在中小城市的落地,目前尚存在人才资源缺乏及后续管理、产权归属等不少难题。
“医联体”受青睐
  医联体建设并非新生事物,山东一直在推进,逐步组建了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医联体建设覆盖全部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截至目前,我们的医联体数量达109家,在省内16个地级市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11日下午,千佛山医院对外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国凤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医联体内部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员上下流动、资源整合共享、患者双向转诊通道,大医院输出诊疗服务和技术,不同科室的医师定期到合作机构坐诊,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基本医疗服务下沉基层,落实分级诊疗。
  以千佛山医院的医联体合作机构之一、夏津县人民医院为例,合作一年多,门诊人次增长25.9%,住院人次增长57.16%,“学科建设实现了市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张国凤介绍。
  齐鲁医院也是省内较早探索医联体的公立医院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济南中心院区、济南东院区、青岛院区3个院区,沂南、平邑、桓台、日照、海南等6家分院组成的医疗联合体。
  比起设立分支机构,公立医院多对医联体建设“轻车熟路”,医联体也更容易实现行业内的优势资源互补。
分支机构落地难
  中小城市多对三级医院的落地一直充满期待,但大医院扎根中小城市并非易事儿,也鲜有案例。“综合性医院在中小城市建立分支机构的热情并不高,一是医疗资源力量不足以支撑,二是产权归属及管理都有难度。”有医疗机构的从业者直言不讳。
  眼下,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都较有优势的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也遇到了“分支机构”落地难的现实问题。
  该医院新院计划于今年10月投运,硬件设施由当地财政拨款,已经落成,在运营上,当地期待由千佛山医院全面托管,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切磋。即便已经可以抛开工程建设成本,“只从运营、人事、财务等方面考量,我们觉得接手的压力不低,更倾向于医联体这种模式。”张国凤分析,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最难解的问题是“留人”,“大医院自身的医师资源并不富足,建议中小城市在医疗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上下足功夫。”
  的确,分支机构需要解决人事编制、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一揽子问题,对任何一家综合性医院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自去年开始,山东瞄准了“医共体”,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入医共体,在医共体内部,由牵头单位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推进  “六统一”(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产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耗材目录、统一药品耗材配送)。
  采访中获悉,由于医共体建设需要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合理确定医保支付的总额指标,不少纳入医共体的基层医疗机构还在探索“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路径,由此推测,分支机构的设立还将要解决不同地域差别化的医保支付问题,对三级医疗机构而言,这也是一个“拦路虎”。